|
楼主 |
发表于 2024-3-27 11:42: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徐州志》记载的有关王寀的历史资料虽然不多,但是却可以合理解释许多故事情节。
二、《金瓶梅》人物名称顺序的解释
(一)大官人、二官、三官的排序
《金瓶梅》中的西门庆被称为大官人,张懋德被称为张二官。例如第79回写李三闻得路上人说:“西门大官人死了”,就心生奸计,要“投到大街张二官府那里去”.第81回写张二官“见西门庆死了”,就贿赂京官“要讨刑所西门庆这个缺”;第87回写张二官“在提刑院做掌刑千户”.由此可见“二官”似乎可以起到预告张懋德将接替西门庆担任提刑官的作用。不仅如此,《金瓶梅》中还有一个王三官,例如第42回写:“那戴方巾的,是王昭宣府里王三官儿。”按上述解释是不是王三官也将接替张二官担任“清河”的提刑官呢?然而,直到全书结束王三官也没当上提刑官,这个称呼似乎就不合理了。当我们在《徐州志》中发现历史人物王寀的历史资料后就会觉得好玩,历史人物王寀岂不真的当上提刑官了,因为明朝的判官就相当于宋朝的提刑官。由此看来,王三官的名字的确能起到预告他将第三个担任提刑官的作用,只不过不是在故事中,而是在故事结束后。这就证明彼王寀就是此王寀,徐州判官王寀一定是《金瓶梅》作者,不然,谁会这样写呢?
(二)一、二、三、四泉的排序
第36回写蔡状元道:“贱号一泉”,西门庆道:“贱号四泉”.第65回写尚柳塘老先生“他令郎两泉”.第77回写郑爱月儿说王三官学西门庆说:“我号四泉,他怎的号三泉?”“他恐怕爹恼,因此改了号小轩。”以上故事表明《金瓶梅》中有以泉为号排列成序的四个人物:“一泉”蔡御史,进士出身,选为状元;“两泉”尚举人;“三泉”王三官,武学肄业;“四泉”西门庆,白丁一个。一般方志都按进士、举人、监生、白丁这种次序记述人物的资料,看来一二三四泉的排名应该就是按照功名学历的顺降序排列的。由于“三泉”处于“一泉”、“二泉”之后;“四泉”之前,说明他的功名应在“举人”与“白丁”之间,该是监生出身。但是,《金瓶梅》只写他是“武学肄业”,没说他是监生。其实,“武学肄业”就具备了上国子监的资格。明朝“学校有二,曰国学,曰府州县学。府州县学入国学者,乃可得官,不入者不能得也。入国学者,通谓之监生”,“举人曰举监,生员曰贡监,品官子弟曰荫监,捐资曰例监。”(《明史》卷69 p1676)例监就是纳贡监生,据《景州志》记载“王寀是纳贡监生”,可见王寀就是靠捐资而入国子监的。
第42回故事写王三官“要干前程,入武学肄业”,“往许不与先生那里借三百两银子去”.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故事,“许不与”的意思是借钱不需要还,天下那有这样的好事!其实这个故事反映的是王三官故事的真相,西门庆与王三官之母林太太通奸,又认王三官为干儿,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心甘情愿借钱给王三官钱而不要还,正好谢希大、祝日念和孙天化三人又都是西门庆的朋友,有条件像书中所写那样做中人。正因为王寀是作者,所以他才能用这种极滑稽的写法来为自己调侃,不愿意坦白承认自己是从后父手里借的钱。故事既然说王三官武学肄业,就等于说他具有入国学的资格,能上国子监。既然王三官能向许不与借银入武学,他也就可以向许不与借银入国学,这样就与《景州志》、《徐州志》的记载完全符合了。
《金瓶梅》作者有意藉“泉”号的顺序表明王三官是纳贡监生,就是为了证明自己是《金瓶梅》作者,不然,他怎么能知道 徐州判官王寀是纳贡监生出身,也没有这样写的必要啊!据上述《明史》记载的规定看,王寀一定是先经府州县学而后又在北京上国子监;学习四年结业后,方能出任从九品序班。
(三)王三官是王寀专有的称号
第42回写:“那戴方巾的,是王昭宣府里王三官儿。”王三官这个名字令人费解,他在故事中并没有兄弟姊妹,为什么会叫王三官呢?前面说过:王三官的名字可以起到预告他将担任提刑官的作用,通过仔细研究《徐州志》还会发现王三官是王寀专有的称号。请看《徐州志》卷二[职官]判官栏目的记载:
李从龙 广东新会人 隆庆五年谪任
萧 梅 江西龙南人 监生 六年任
白 经 直隶抚宁人 六年谪任
余国英 浙江四安人 监生 万历元年任
王 寀 直隶景州人 监生 元年任
从这个记载可以看出:李从龙和白经在万历元年前都先后谪任,万历元年同时在职的判官是萧梅、余国英和王寀三人,王寀位列第三。据卷三[河防]栏记载:隆庆六年都御史潘季驯勘议沿河筑堤,添设府同知一员于淮安并管之,其本州则仍旧管河判官一员,建署茶城以统两岸之上流;新添管堤判官一员,建署房村以统两岸之下流。可见隆庆六年徐州因沿河筑堤才新设了一名“管堤判官”,在此之前徐州只有两名判官,从万历元年起同时在职的判官才有三名,而王寀就是徐州同时在任判官的第三名,他应该就是建署房村的管堤判官。这样,王寀便具有了别人不可能具有的特征:他是徐州第一个位列第三的判官。熟人可能因此称他为王三官,这一称号具有明显的特征性,因为在此之前没有第三名判官,在此之后的第三官即便姓王,也不可能是徐州第一个王三官了。由此看来,作者把故事人物称为王三官,就是为了证明《金瓶梅》文本中的王三官其实就是徐州判官王寀的化身,以便借此证明徐州判官王寀是《金瓶梅》作者,别人怎么会这样写,又怎么能想到这样写呢!这是一个极其巧妙、极其聪明的好办法,故事表现了历史人物王寀的历史真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