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湘云和黛玉相比,谁更可怜呢? 我第一反应是黛玉。《红楼梦》中有多处描写黛玉处境的艰难,命运的悲苦。只是后来,我认为是湘云。黛玉虽然父母双亡,寄居贾府,但有贾母疼爱,宝玉宠爱;不像湘云父母双亡,依托叔叔婶婶,诸多限制与约束。 文中有两处明显的地方,点出了湘云的悲惨。 一是宝钗说,湘云在家里作不得主,说他们家嫌费用大,不用针线上的人,差不多东西都是他们娘儿们动手。还说湘云总是悄悄跟她说家里累的很,眼圈都红了。 二是办螃蟹宴的时候,宝钗说湘云月例就那么几串,不够办的,也犯不着为这个事情问家里要,再说为这没要紧的事花钱,她婶子又要抱怨她了。 湘云依附叔叔婶婶生活,自是有诸多不如意,想来只有在贾府的日子才是逍遥的,是自在的。所以我也盼着她能多来贾府散散心,开开心。 只是后来,再读《红楼梦》,隐隐觉得好像不是这个样子。湘云的可怜,似乎都是宝钗在渲染,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就像宝钗常说的"纺绩针黹是你我的本等",对于闺中女儿来说,女红才是一位的。你看,林黛玉刚吃完饭就开始裁剪;你听,袭人还当着宝玉的面和湘云吐槽黛玉"今年半年,还没见拿针线",就连宝钗自己每日也要做针线到三更天……况且,史家是女眷都做,她的婶婶更是以身作则,并不是单单针对湘云的。 关于月例,湘云的月例说是"几串钱",不够明确。但贾府姑娘的月例是一个月二两。探春想要宝玉帮忙带些小玩意,还要花几个月才攒下十来吊钱。所以,也不能说史府在银钱上苛待湘云。再说,如果只是单纯起诗社,花费并不多,芦雪庵联诗,十多个人的聚会,五两银子也尽够了。宝玉生日那天,丫鬟们凑了三两二钱银子,就预备了四十碟果子。想来,湘云的月例也够小小的办一场诗社。只是后来在宝钗的操作下,变成了宴请贾母、王夫人的正式宴会了,档次上去了,花费自然也是水涨船高。别说湘云了,贾府的那些姑娘们也拿不出这许多钱来呀。 实际上,湘云并不缺钱,她出手十分阔绰,绛纹石戒指一送就是十几个,不仅送了黛玉等姑娘们,还送了袭人等丫鬟们。 所以,单凭这两点似乎并不能说湘云过得凄惨。仔细看来,我觉得湘云在史家亦是受宠的,只是她受宠而不自知。不信,你看—— 一、性格直爽 湘云性格豪爽,爱说爱笑,是英气勃发的女子。她话痨,总是唧唧呱呱说个不停;她活泼好动,穿着贾母的大红猩猩毡斗篷扑雪人,一跤栽到沟跟前,弄了一身泥水;她直爽,心直口快,好恶写在脸上;她喜欢穿男装,常和宝玉闹成一团,不扭捏作态,不愁眉苦脸,从不将儿女私情放在心上。 湘云的性格是很讨喜的。黛玉、宝钗常有人争论好恶,只有湘云,永远开朗,永远乐观,好像生命里只有欢愉。红学家周汝昌最喜湘云,甚至认为她是主角。 可若说湘云的性格是天生的,我不认同。湘云的性格,应该是宠出来的,只有足够多的爱与自由,才能让她自然舒展,才能让她言语随心。如果不受宠,性格大多是阴郁的,举止也会唯唯诺诺,你看迎春懦弱,惜春冷僻,贾环畏缩,贾兰冷漠……不受宠的孩子早早就学会将自己包裹起来,不似湘云这般恣意潇洒。 湘云和黛玉在凹晶馆联诗时,只见天上一轮皓月,池中一轮水月,上下争辉,微风拂过,令人神清气爽。此时此景,湘云说:"这要是我家里这样,我就立刻坐船了。"脱口而出的一句话,恰恰显示了湘云在家的地位。她想坐船,随时都可以,且无人敢置喙。 从贾母游大观园可以看出,贵族之家坐船游览是很讲究的事,要提前把舡上划子、篙桨、遮阳幔子等搬下来预备,还要传驾娘们到舡坞里撑出船来。 夜晚坐船,讲究只会更多,也只会更加麻烦。黛玉深受贾母宠爱,都不敢提这样的要求,怕别人说她多事。而湘云轻飘飘就是一句"就立刻坐船",无需思考,没有顾虑,想坐就能立马坐,没人敢说麻烦,没人敢拒绝,可见她在家是受宠的呀。 湘云说小戏子像黛玉,宝玉忙给她使眼色。到了晚间,湘云便让翠缕收拾东西,说"在这里作什么?——看人家的鼻子眼睛,什么意思!" 只因宝玉使眼色,便要收拾东西回家,湘云是一点委屈都不愿受,一点眼色都不愿看。这样的湘云自然也是因为史家给了足够的宠爱,她才会有如此的底气。毕竟,被宠爱的才能有恃无恐。 二、婚嫁大事 古时女子生活空间狭窄,尤其是贵族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她们的交际范围有限,不过是到各家做客,但也要看家里大人是否允许。湘云虽为孤女,但她的叔叔婶婶并没有薄待她,甚至早早为她铺好了路,打开了社交的大门。 贾母大寿时,南安太妃等来贺寿,席间南安太妃请姑娘们出来一见。那天来的是南安太妃、北静王妃等几位公侯诰命,贾府的姑娘们尚且有一两家未曾见过,而湘云却和这些公侯诰命最熟。南安太妃还和湘云开玩笑说:"你在这里,听见我来了还不出来,还只等请去。我明儿和你叔叔算账。" 没有虚假的客套,只有熟稔的玩笑,想来湘云已经和太妃见过多次,彼此非常熟悉,且关系亲密。而同为公侯小姐的迎春,虽父母俱在,虽是贾母大寿,却没有拜见太妃、王妃的机会。想来湘云的婶婶社交时,都是带着湘云的。她给了湘云展示的舞台,给了湘云展示的机会,湘云才能在一众小姐中如此出挑。 有句话说: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投胎。哪怕是现代社会,这个说法仍是父母嘴里的口头禅。对于古代女子来说,婚姻更为重要,是她们的前程。 大部分父母为了女儿的终身幸福,都会用心择婿。但也有父母把女儿的婚事当作筹码,当作交易,比如贾赦。迎春随随便便就嫁了,是死是活,贾赦并不在意。可怜迎春好好的公侯小姐,被生生作践死了。 薛家相中了宝玉,早早放出了"金玉良缘"之说,但贾府却不置可否。宝钗早已过了及笄之礼,但似乎一直无人相看,婚事悬而未决。贾府其他姑娘的婚事甚至都没提及,直到七十二回才提到有人来求亲。 而湘云在三十一回中,就已经有人家来相看。湘云的叔叔婶婶对这个侄女很上心,早早开始准备,选中了卫若兰。文中并没提及卫若兰的家世,只一句王孙公子便概括了,但是湘云的曲中明确说是才貌仙郎。门当户对,才貌相当,这确实是一桩好的姻缘。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湘云父母早逝,她的叔叔婶婶就是她的"父母",他们早早就为湘云谋划,替她相看,为她造势,终为她觅得良婿。如果不出意外,湘云也会有美满的未来。 湘云虽幼年失怙,但也不曾受委屈。她的叔叔婶婶对她宠爱有加,才让她如海棠般明艳动人,肆意绽放。这样的湘云只会让人喜欢,又怎会让人心生可怜呢?
|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