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将死,其言也善,面对死亡,方显人之本性。《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部死亡的画卷,一书中有太多关于死亡的描述:林如海因病而死,秦可卿因情而死,冯渊被薛蟠殴打致死,贾敬吞金服砂胀死,鲍二家的上吊而死等等。面对他人之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从这些不同的反应可以看到人的本性。 一、秦可卿秦钟之死可见贾母的薄情冷漠 第十三回,宝玉从梦中听说秦可卿死了,“只觉心中似戳了一刀,忍不住哇的一声,直喷出一口血来”,便立即要过去。 贾母见他要去,因说:“才咽气的人,那里不干净,二则夜里风大,等明早再去不迟。” 这是贾母面对秦可卿之死说得唯一一句话,但却只有对宝玉的担心,后文秦可卿声势浩大、历时弥久的丧礼中却未出现贾母的任何身影与声音。 当初秦可卿也是贾母眼中“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乃重孙媳妇中第一个得意之人”。但面对秦可卿之死,我们没有看到贾母有任何的悲戚,宝玉要去宁府,贾母却说那里不干净,这是何等的冷漠。 第十六回,茗烟告诉宝玉“秦相公不中用了”,宝玉唬了一跳,立即回禀贾母准备前去探望。 贾母吩咐:“好生派妥当人跟去,到那里尽一尽同窗之情就回来,不许多耽搁了。” 那秦钟和宝玉一同读书时,贾母也是百般爱惜,“时常留下秦钟,住上三天五日,与自己的重孙一般疼爱。”如今秦钟即将离世,贾母却不放心宝玉前去探视,一句“尽一尽同窗之情就回来”又是何等的残酷寡情,不禁让人怀疑当初贾母对待秦钟的“百般爱惜”是否出自真心。 有人会说贾母是上了年纪的人,可能是因为见惯了生死才表现的如此淡然冷漠。但是面对偷服金丹而亡的贾敬,贾母却是“痛哭不已”,众人再三恳求,贾母不得已才回荣府,乃至“头闷身酸,鼻塞声重”。 对比可见,贾母面对生死并非一贯冷漠,贾母虽年迈但是感情仍然充沛,但是这份感情只愿润泽自己身边的人。秦可卿虽为贾府重孙儿媳,但终究不是荣府之人,更别提其弟秦钟了。贾母对他们的关心疼爱并非亲情使然,或许只是因为二人均有可圈可点之处,秦可卿行事稳重,秦钟同宝玉关系亲密。 当然,贾母对待秦氏姐弟二人之死的冷漠,也是其疼爱宝玉的一种表现,毕竟在她老人家心中,宝玉才是第一位的。 二、金钏儿之死可见薛宝钗的无情世故 第三十二回,王夫人的大丫鬟金钏儿忽然投井死了。金钏儿的死自然和宝玉脱不了关系。宝玉的一时轻薄,导致金钏儿被王夫人撵了出去,最终含辱投井而死。 宝钗听闻,忙向王夫人处道安慰:“姨妈是慈善人,固然是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总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王夫人点头叹道:“这话虽然如此说,到底我于心不安。” 宝钗笑道:“姨妈也不必念念于兹,十分过不去。不过多赏他几两银子发送他,也就尽主仆之情了。” 面对一条曾经鲜活的生命,宝钗竟然说出如此冷酷的言语,一心只想撇清金钏儿的死与王夫人的关系。此话虽是安慰王夫人,但道出如此对生命“不敬”之语,也着实让人憾然。 人生于世,死者为大。面对金钏儿之死,宝钗之语有“三不可忍”。其一,将烈金钏的毅然投井说成失足落井不可忍;其二,认为“大气”的金钏儿是个糊涂人死不足惜不可忍;其三,认为王夫人只需多赏几两银子略尽主仆之情即可心安理得更不可忍。 当然不得不承认,宝钗确实会安慰人,经他一说金钏儿的死与王夫人的因果关系彻底脱开,王夫人心中的罪恶感或者愧疚感消减殆尽。但是宝钗这番言论也将自己的冷酷世故暴露无遗,为了讨好王夫人竟说出这样漠视生命的话语,这曾经也是一条鲜活的生命啊! 宝钗惯于笼络人心,平时对贾府有头有脸的丫鬟都会给些小恩小惠。想来金钏儿作为王夫人的贴身大丫鬟,宝钗必然也和她有过很多接触交流。面对自己熟悉之人的死亡,宝钗心中竟没有一丝丝的悲伤,满脑子想得却是如何安慰王夫人,如何借机得到王夫人的认可。 第六十三回,群芳开夜宴为宝玉庆生,众人“占花名”取乐,“占花名”其实是以花寓人,以花名暗示每个人的性格命运。宝钗抽中的是牡丹,下有一句唐诗:任是无情也动人。通过金钏儿之死确实可以看出宝钗的无情,只有无情才能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这实在太冷酷、太世故、太可怕了。 三、晴雯之死见黛玉的超然脱俗 第七十七回,晴雯抱屈而死,宝玉作《芙蓉女儿诔》遥祭,焚奠完毕,忽听山石之后有一人笑道:“且请留步”。这倒唬了宝玉一跳,走出来细看,不是别人却是林黛玉,满面含笑,继而夸奖宝玉的祭文写得新奇。 宝玉给晴雯所作的祭文《芙蓉女儿诔》可谓言辞恳切、如泣如诉,读来甚悲。可黛玉听后却是“满面含笑”,着实让人生疑。面对晴雯之死,听着宝玉呕心沥血为其作的祭文,黛玉为何没有一点悲伤之色。 人言:“晴为黛影,袭为钗副”,书中虽未直接点明黛玉晴雯二人之间感情如何,但是后文宝玉提及:“况且素日你(黛玉)又待他(晴雯)甚厚”,可见黛玉与晴雯之间亦有不少交集,感情尚可。黛玉本是还泪而来,平日最常哭泣,按说此时黛玉亦应该“泪流不止”才是。可黛玉却是“满面含笑”的与宝玉探讨诔文的优缺,让人不禁感慨黛玉为何如此不近人情。 如若此时出现的是宝钗,想来以宝钗的秉性定然会像安慰王夫人一般安慰宝玉,甚至还会替王夫人、袭人等人开脱,让宝玉相信晴雯之死乃是其恃才傲物、狐媚惑主的咎由自取。 其实这并非黛玉的冷漠,“满面含笑”方显黛玉的真性情。黛玉自幼体弱多病,父母双亡,如今孤身一人寄居贾府,加之本就慧心明性,故而对生命无常的感受比一般人强烈的多,能够将死亡看得很透彻很平淡,不会囿于生死之中。 第三十一回,曹公直言:“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可以说,林黛玉一直都有着强烈的悲观意识、死亡意识,她的葬花、她的悲秋、她的《五美吟》、她的“冷月葬花魂”,都是死亡意识的流露。 所以面对晴雯之死,黛玉关注的只是宝玉所作的诔文,这也是黛玉超逸脱俗气质的真实反映,甚至后文还能和宝玉平静地论及紫鹃之死。 黛玉笑道:“他(晴雯)又不是我的丫头,何用作此语,况且“小姐”“丫鬟”亦不典雅,等我的紫鹃死了,我再如此说,还不算迟呢。” 除了宝玉,贾府中跟黛玉最为亲近的人应该就是她的丫鬟紫鹃了,紫鹃为了黛玉也可谓操碎了心。所以宝玉听闻,马上说道:“这是何苦又咒他。”但是黛玉却不以为然,因为生死在其眼中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不管晴雯也好,紫鹃也罢,黛玉都能坦然面对。 黛玉前世乃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此生只为给神瑛侍者还泪而来。除了至亲之人,唯有宝玉能让其动容落泪,她的感情世界里只有宝玉一人。宝玉被打一回,黛玉前来探望,“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更觉厉害,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所以,黛玉并非冷血之人,只是她的感情世界里只有宝玉一人。 黛玉面对晴雯之死表现的如此豁达,但是面对被责打的宝玉却是如此的令人肝肠寸断,这就是黛玉的真性情,她的感情是专注的,甚至专注到狭隘! 文中还有多处死亡之文都可看到他人的真性情。透过尤二姐的绝望吞金之死可见平儿的善良仁爱;尤三姐的壮烈抽刀自刎可见柳湘莲的无情怯弱,金哥与那守备之子的双双殉情可见王熙凤的贪婪狠毒等等。 死亡是一面镜子,照见众人的本来面目!
|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