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黛玉同贾琏从苏州回到贾府,宝玉自是喜不自胜,遂将前几日北静王所赠的鹡鸰香串珠郑重取出来,转赠黛玉。不想黛玉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遂掷而不受。 这鹡鸰香串珠乃当今圣上亲赐给北静王水溶的,北静王更是亲自从腕上卸下来送与宝玉当作贺敬之礼,那“宝玉连忙接了,回身奉与贾政”,可见这串珠多么贵重。 所以当宝玉见到久未谋面、日思夜盼的黛玉回到贾府,他会第一时间将这件“珍贵的礼物”赠送给自己心中最重要的人。可是黛玉都没多看一眼就“掷而不受”,直接扔了回去,还顺便骂了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 对于黛玉的此言此行,红迷朋友们会心独到、见仁见智。 有人认为黛玉口中的“臭男人”是当今圣上,因为这鹡鸰香串珠最初乃圣上所赐。曹公真乃胆大妄为,借黛玉之口公然辱骂皇上,以此发泄曹家当年被雍正皇帝的抄家之愤。有人认为,此乃曹公借黛玉之口表达自己对权贵的蔑视和仕途经济的厌恶。 有人认为黛玉口中的“臭男人”其实就是北静王,八十回之后还是因为这鹡鸰香串珠,让北静王与黛玉之间产生了某种纠葛,但最终黛玉还是拒绝了北静王,就如同现在不接受这串珠一般。 有人认为黛玉之所以会有此反应,乃是黛玉高洁的自然表现,宝玉将其他男子佩戴过的饰物转赠黛玉本就不妥。更有甚者将鹡鸰香串珠隐喻为无上皇权,认为北静王藐视皇权,竟胆敢将皇帝亲赐之物转赠宝玉,黛玉更是对这“无上皇权”破口大骂。 种种说法,不胜枚举。那么黛玉口中的“臭男人”到底是谁?黛玉此言此行到底有何深意呢?首先,我们得弄明白黛玉是否知道这鹡鸰香串珠乃北静王所赐? 想来黛玉应该是知道的。因为宝玉对北静王仰慕许久,“那宝玉素日就曾听得父兄、亲友人等说闲话时,赞水溶是个贤王,且生得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每思相见,只是父亲拘束严密,无由得会,今见反来叫他,自是欢喜”。所以宝玉对这串北静王所赐香珠自然非常珍视,因此才会“郑重取出来”。 宝玉在赠与黛玉之前,为突出此串珠的珍贵定会说明一下:此物乃前几日北静王送与我的,现在我把它转送给你。这是宝玉的本性,想把最好的留给黛玉。 黛玉既知此串珠乃北静王之物,为何还会出此“不逊之言”?因为黛玉压根就没想过这些,她才不管你是“北静王”还是“南静王”,也不论你是皇帝王爷还是百姓庶民,统统与她毫不相干。黛玉心中除了宝玉、林如海等至亲之人,其他男性可能皆是“臭男人”,这才符合黛玉超逸脱俗的气质。脂批在此有言:“略一点黛玉性情,赶忙收住,正留为后文地步”。 此乃黛玉从苏州奔丧回到贾府的第一次登场,距离上次出现在读者眼中已过了三个回目,时间跨度已将近一年。曹公怕是担心读者对黛玉已有陌生之感,故在此点一点黛玉的性情,让黛玉的形象重回读者心中。 一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又让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任情任性、率真诚挚的形象跃然纸上。所以,这个“臭男人”并非特指某某,他可以是北静王,也可以是皇上,更可以是除了宝玉之外的任何男性。 当然这句话还有另一层意思:黛玉眼中唯有宝玉,其他男性皆不如其法眼,宝玉在黛玉心中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她不会接受其他男人的任何东西。所以,不仅这看似贵重的鹡鸰香串珠黛玉不会接受,后文中但凡宝玉将他人之物赠与黛玉,或者说凡是沾有他人气息之物黛玉一概不会接受。 第二十八回,元春赏赐贾府端午节礼,奇怪的是宝玉同宝钗所得一样。宝玉遂让丫鬟紫绡将自己的那一份送到黛玉那里,让其随意挑选。但是黛玉并未留下任何东西,而是让宝玉“自己留着吧”。 第四十五回,宝玉雨夜披着蓑衣前来看视黛玉。黛玉看那蓑衣、斗笠不是寻常市卖的,十分精致轻巧。宝玉便言:“这三样都是北静王送的。你喜欢这个,我也弄一套来送你”。黛玉依旧回道:“我不要他。”黛玉虽然对这蓑衣斗笠甚是钟意,但得知此物乃他人所赠,也就同样拒绝了。 这些东西虽然金贵,可都是别人的、外来的东西,那在黛玉看来就毫无价值。但是宝玉挨打之后让晴雯给黛玉送的两方旧手帕却被其视若珍宝。 晴雯道:“二爷送手帕子来给姑娘。” 黛玉听了,心中发闷,因问:“这帕子是谁送给他的,必定是上好的,叫他留着送别人罢,我这会子不用这个。” 晴雯笑道:“不是新的,就是家旧的。” 黛玉听见,越发闷住,着实细心搜求思忖一时,方大悟过来,连忙说:“放下”。 可见黛玉还是那个秉性,刚开始以为这帕子又是什么外人送与宝玉的上好之物,所以黛玉还是拒收,后来知道只是宝玉日常所用的旧帕子时却连忙收下。这旧手帕虽不贵重,但却是宝玉随身之物。 当然宝玉将自己家用的旧帕子送给黛玉还另有深意,这旧手帕可以说是宝玉黛玉之间的定情信物。但仅从文字表面也能感知宝玉在黛玉心中的至重地位,两方旧手帕却远远重过那御赐的鹡鸰香串珠。 所以,回头再看这句“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他”,我们不妨多一份感同身受,多一些理解包容。这并不是黛玉的尖酸刻薄、摆小性子,而是她内心最真实的感情流露,更是黛玉对宝玉最直接的告白:我心唯你,再无他物。
|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