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半夏书友会 首页 投稿 查看内容

林黛玉从来不劝宝玉学习仕途经济,是因为讨厌吗?

2024-4-22 15:27| 发布者: 鹿鸣呦呦| 查看: 1141| 评论: 0|原作者: 荻花

阅读字号:

“仕途经济”是《红楼梦》中经常出现的一个词语。“仕途”即做官的途径、道路或生涯,“经济”则指经世济民。为了经世济民、治理国家而走上仕途的道路,看似具有比较积极的意义。但在封建社会中,为了这样崇高的目的而做官的人毕竟是少数,渐渐也会给这个词染上贬义的成分。

在《红楼梦》的文本语境下,“仕途经济”经常作为一个贬义词出现,指取得功名,获得官职,从而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获取符合这个社会地位的诸多利益。

贾宝玉是最讨厌仕途经济学问的。

第三十二回史湘云曾经劝过宝玉:“还是这个情性不改。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也好将来应酬世务,日后也有个朋友。没见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些什么?”宝玉反应激烈:“姑娘请别的姊妹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污了你知经济学问的!”从袭人的口中得知,宝钗也曾经劝过宝玉,宝玉反应同样激烈,“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去,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独林黛玉没有劝过,宝玉曾说:“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从上述情节中,很容易给人留下林黛玉也讨厌仕途经济的印象。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私以为不然。

首先看林黛玉的家学渊源。

第二回曾经详细介绍过林家:“那日偶又游至维扬地面,因闻得今岁盐政点的是林如海。这林如海姓林名海,表字如海,乃是前科的探花,今已升兰台寺大夫,本贯姑苏人氏,今钦点为巡盐御史,到任方一月有余。原来这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至如海,便从科第出身。虽系钟鼎之家,却亦是书香之族。”“前科的探花”“钦点为巡盐御史”“科第出身”等语,明确点出了林如海精通于仕途经济之道。林如海儿子夭折,只有女儿黛玉,视如掌上明珠,同时教她认字读书,“假充养子,聊解膝下荒凉之叹”。也就是说,黛玉自幼是被当作儿子教养的,男子需要读的诗书、需要写的字、需要作的文,黛玉一样也不会漏下。

再看林黛玉的老师——贾雨村。他出身诗书仕宦之族,但家道中落,只能进京考取功名,以期再整基业。作“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之诗,可见其抱负不凡,也因此受到了甄士隐的礼遇,进京赶考。后来果然中了进士,升任县太爷。后因恃才侮上被参奏革职。又结识了林如海,成为黛玉的老师,伺起复旧员之机。贾雨村更是惯于在仕途钻营,八面玲珑。

受到父亲和老师的影响,耳濡目染,想必林黛玉对于仕途经济不会太反感。

林黛玉进贾府一回,贾母曾问林黛玉平时读何书,林黛玉的回答是“只刚念了四书”。“四书五经”是封建时代科举考试的必读必备书目,也必定是林如海和贾雨村教黛玉的启蒙书目。只读了四书,是自谦之语,想必科举考试所需的其他书目黛玉也没有少读。

再看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宝玉因才思枯竭,只做了三首诗,尚缺一首,黛玉便代他做“杏帘在望”一首:“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鹅儿水,桑榆燕子梁。一畦春韮绿,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首联先点“杏帘”“在望”入题,中间两联描绘出一派万物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这两联皆为末尾作铺垫。尾联“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的景象。这是一首典型的“颂圣诗”,含有一定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成分,但在当时的省亲场合下,这样的诗无疑是十分适宜的。林黛玉并不耻于作这样的诗,而且精通于此道。

相比较其他姊妹们歌颂大观园的诗,如“谁信世间有此境,游来宁不畅神思”“园修日月光辉里,景夺文章造化功”“名园一自邀游赏,未许凡人到此来”之流,黛玉的诗明显上升到了更高的高度。事实上这首诗也的确得到了元妃的首肯,而且将其指定为四首之冠。

有这样的才华,假设林黛玉是一个男子,而且她愿意的话,必定能够像她的父亲林如海一样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大展宏图。

那么,林黛玉为什么没有像宝钗和湘云那样规劝宝玉呢?这是因为她是宝玉的知己,她太了解宝玉了。

自初次相识便觉“何等眼熟到如此”,之后的相处使她更了解宝玉的个性,她知道宝玉厌恶此道。但她也深知宝玉并不是厌恶读书,宝玉也说过“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而这是厌恶那种借诗书在仕途钻营、醉心于功名利禄之流,即“禄蠹”。当然,林黛玉也讨厌这样的人,她也不想宝玉变成这样的人。

要是她劝了,只会有两个结果:第一,宝玉认为她不了解自己,从而疏远自己,就像疏远宝钗和湘云一样;第二,宝玉听进去自己的话,接受仕途经济之道。如果是后者,他会变得如何?恐怕想在官场上“出淤泥而不染”基本是不可能的,只能随波逐流,成为自己最不想成为的样子,所谓“屠龙少年终成龙”。这两种结果,都是黛玉所不想看见的。所以,她从来不劝宝玉。

事实上,在《红楼梦》后期,就连宝玉的父亲贾政也不强求他走仕途了。第七十八回,写贾政年老,见宝玉虽不愿读书走科举之路,但与诗书方面颇通,便觉得“细评起来,还不算十分玷辱了祖宗”,“遂也不强以举业逼他了”。黛玉比贾政这个做父亲的早若干年就能认识到这一点,称她是宝玉的知己,当之无愧。

虽说黛玉不从仕途经济方面劝宝玉,但并不代表她不劝宝玉,只是她的劝更委婉。

比如第十九回,宝玉脸上沾了一块胭脂,黛玉便劝道:“你又干这些事了。干也罢了,必定还要带出幌子来。便是舅舅看不见,别人看见了,又当奇事新鲜话儿去学舌讨好儿,吹到舅舅耳朵里,又该大家不干净惹气。”

再比如宝玉挨打一回,黛玉“心中提起万句言词,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方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

再比如第六十二回,黛玉在与宝玉讨论探春管家时说:“要这样才好,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

后来还有第七十九回,因迎春订亲,需让宝玉去大房那边应酬,宝玉不愿去,黛玉劝:“又来了,我劝你把脾气改改罢。一年大二年小,……”

在封建社会的大环境下,宝玉注定不能万事都听凭自己的个性,他总要学着成长,不然如何安身立命呢?即使这种成长是被迫的,黛玉也希望宝玉学着适应周围的环境。宝玉可以不走科举这一条路,但总得具有能生存下去的能力才是。

总之,黛玉对仕途经济虽不能说喜欢,但也不讨厌,她对仕途经济洞若观火,精通但不沉迷,正所谓“知世故而不世故”。

她是宝玉的知己,与宝玉的精神相契合,尊重宝玉不愿意走仕途经济道路的想法。她会委婉规劝宝玉,但这是在尊重宝玉个性前提下的。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公众号+小程序

关于我们|欢迎投稿|版权申明|手机版|小黑屋|半夏书友会 ( 粤ICP备18065615号 )

半夏书友会:www.bxsyh.com,GMT+8, 2025-4-20 23:55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