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作为四大家族之首,有过“白玉为堂金做马”的豪奢,也有“忽喇喇似大厦倾”,“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萧瑟。 贾家繁盛之时,在金陵“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可为什么仅仅五代而已就落得抄家灭族? 很多人认为贾家灭亡是因为被抄家,这实际上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就算没有被抄家,贾家这艘大船也是在驶向覆灭,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书中开篇就借古董商冷子兴之口说过“如今这宁、荣两门也都萧疏了,不比先时的光景”。原因是“主仆上下,安富尊荣者尽多,运筹谋画者无一;其日用排场费用,又不能将就省俭,如今外面的架子虽未甚倒,内囊却也尽上来了”,更重要的是“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贾家灭亡的原因其实就是两个,一是人,一是钱。下面我们就来好好分析一下。 我们先说人。贾家和薛家这种商贾之家不同,贾家是从政,他们的财富很大程度上是要靠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来敛财。 贾家最早是武将,在第七回中尤氏曾说过老奴焦大“从小儿跟着太爷出过三四回兵,从死人堆里把太爷背出来了”,这里的“太爷”指的就是贾源或是贾演。贾家先祖是一刀一枪在战场上杀出的功劳,给儿孙挣下的家业。 贾演贾源得封宁国公和荣国公,到了贾代化贾代善这一代的时候还是很争气,尤其是贾代善,也就是贾母的丈夫,不仅保住了爵位,还可以平级承袭。 古代的爵位是降级承袭的,秦可卿丧礼时贾珍给贾蓉买官写了一个履历,“曾祖,原任京营节度使世袭一等神威将军贾代化;祖,乙卯科进士贾敬;父,世袭三品爵威烈将军贾珍”。 从贾演的宁国公到一等将军贾代化,贾敬原先应该是二等将军,但是他“一味好道,只爱烧丹炼汞,别事一概不管”,所以贾珍降级承袭了他的二等将军,是三等威烈将军。 但是在荣国府,贾代善是平袭了贾源的荣国公的。在清虚观打醮时,贾代善的替身张道士曾说宝玉“和国公爷一个稿子”,贾母说“只这玉儿像他爷爷”,可见贾代善也是国公。 但是到了文字辈的时候,贾家就不复往日的辉煌了,贾敬好道,自己推了世袭的恩宠;贾赦昏聩无能,只是承袭了爵位,但是并无官职;贾政虽然方正,但是为官也是平庸。贾家的第三代在朝中竟无一个可以说得上话的。 当一个家族中无一可用之人,渐渐退出政治舞台的时候,可不就是“如今的儿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 贾家覆灭的第二个原因就是钱。贾府早就入不敷出了,一方面是主子们生活奢靡,另一方面是奴仆们中饱私囊。 刘姥姥上门打秋风时曾感叹过贾府生活的奢靡“这一顿的钱够我们庄家人过一年了”。贾家的生活到底有多豪横,我们可以从一个细节中窥之一二。 贾家的主子们以三春为例,“每人除自幼乳母外,另有四个教引嬷嬷,除贴身掌管钗钏褕沐两个丫鬟外,另有五六个洒扫房屋来往使役的小丫鬟。”,后来搬到大观园之后,“每一处添两个老嬷嬷,四个丫头,除各人奶娘亲随丫鬟不算外,另有专管收拾打扫的。” 一个小姐有将近二十人伺候,小爷处的人更多。贾宝玉光三等丫鬟就有八个,还有四个二等丫鬟,还有出门时跟着的男仆八个。饶是这般,王夫人还觉得小姐们受委屈了。 “你这几个姊妹也甚可怜了。也不用远比,只说如今你林妹妹的母亲,未出阁时,是何等的娇生惯养,是何等的金尊玉贵,那才像个千金小姐的体统。如今这几个姊妹,不过比人家的丫头略强些罢了。” 伺候的人多了,日常嚼用自然也就多了。月钱、伙食、衣服等等这些日常开销,一年少说也要十万两银子。这还没有算上诸如夏太监打秋风、贾赦买小老婆买扇子之类的非常规性开销。 除了本身生活奢靡,贾家还有数千奴仆寄生在贾府这个庞然大物上中饱私囊。 贾家有一个老仆赖嬷嬷,她的儿子赖大是荣国府的管家,孙子赖尚荣不仅脱了奴籍,还捐官做了知县。 赖嬷嬷虽然是个奴才,但是“家去一般也是楼房厦厅,谁不敬你。自然也是老封君似的了”,在家过起了好日子。贾府有个大观园,他家也有个花园子,“那花园虽不及大观园,却也十分整齐宽阔,泉石林木,楼台亭轩,也有好几处动人的”。 贾府造大观园花费数万两,赖大家的花园子虽然只有大观园的一半,最少也要几千两才能建成。赖尚荣的官是捐来的,按照清朝捐官的标准,最少也要四五百两。 赖大家的这些银子都是从哪来的?自然是从贾府身上榨来的。那么像赖大这样的奴仆在贾府中又有多少呢?他们即使不像赖大这样位高权重,但是也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汲汲营营,榨干贾府的最后一滴血。 贾府开支浩大,收入却捉襟见肘。贾家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庄田租金收入、俸禄和皇上的赏赐,还有一些见不得光的灰色收入。 贾家的庄田租金是他们收入的大头,第五十三回中贾家庄头乌进孝来交租子,说起他兄弟管着宁国府的八处庄地,也就两三千两的银子。 就算按照贾珍的预期能有五千两银子,荣宁二府的庄田租金加起来也不过五六万两银子,跟一年十万的开支比起来,不说杯水车薪,也是寅吃卯粮了。难怪贾珍说“真真是叫别过年了!” 至于贾家爷们的俸禄收入那就更少了,我们按照最高的算,清朝的国公一年俸禄是七百年银子,哪怕贾家几个承爵的爷们都是国公,一年也不超过一万两银子。 皇上的赏赐更多是一种荣耀,“按时按节,不过是些彩缎,古董,玩意儿;就是赏,也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一千多两银子”,也就是面上好看,实际意义不大。 贾家的灰色收入是很高的,比如王熙凤弄权铁槛寺,一笔就弄了三千两银子。但是这类收入不会计入公中补贴家用,都是肥了各个主子的私囊。而且这种事情做得多了终会有败露的一天,贾家最后被皇帝清算,未尝也没有这方面的原因。 贾家的主子和奴仆们对于贾府江河日下的现状并非一无所知,他们也都做出了自己的一些努力。林之孝建议过裁减下人,探春兴利除弊,王熙凤也说自己“不知道想了多少省俭的法子”。可是贾府的弊端根本不是这些小打小闹可以肃清的,上梁不正下梁歪,贾府是从根子上就已经烂了。 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富不过三代”,第一代人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挑战,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承担巨大的风险,成功积累了财富。然而,到了第二代,他们轻易地继承这些财富,就会缺乏努力和冒险精神。到了第三代,他们因为生活在更为舒适和安逸的环境中,早就忘了这份家业是如何积攒下来的了。 贾府就是这样一个没落的豪门,不知道贾家这些不肖子孙到了地下,还有何脸面见荣宁二公,叹之,惋之。
|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