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半夏书友会 首页 投稿 查看内容

红楼奇女子:林黛玉与薛宝钗实为同一种人?

2024-3-11 15:13| 发布者: 鹿鸣呦呦| 查看: 1124| 评论: 0|原作者: 木笔辛夷

阅读字号:

《红楼梦》将世情的规则制度、天道义理与诗家的才情灵性、真性情感熔于一炉,创造了一种真正的文化奇观,而宝黛两个奇女子的哀婉人生与他们各自的高级性格,看似相互辉映,其实是相互交织:共同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一、世外仙姝寂寞林

林黛玉是“世外仙姝寂寞林”,是三生河畔一棵绛珠仙草,下世是来报恩还泪的。世外的仙子毅然下到人间,不免令人猜疑:怕是不能适应这红尘俗世的规则习气,有关她的情节怕是不能有益于红尘中人的渡世修行吧。

实则不然,黛玉的性格也有高级之处:她刚烈自傲,清高自持,说明她拥有独立人格与自由精神;她深谙这红尘紫陌中的游戏规则,却不随波逐流,她的超凡脱俗本身就是一种魅力;她懂得意趣,热爱生活,是好看皮囊和有趣灵魂的综合体;她善良谦逊,平等待人,便是花鸟也无比郑重地惜之爱之,真正体现了民胞物与的精神品格。

“人生世上风云险,一日风云十二时”,黛玉年岁虽小,其知晓世情如霜,能让一众成人汗颜。黛玉刚进京的路上甫下雇船,便打定主意轻易不肯多行一步多言半句,以免被人耻笑了去。从此她寄寓外祖家的每一日,都在学习如何与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

世人只道薛宝钗人情练达,却不知黛玉也非稚子无知。她是最早感知“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的道理的人,也是有着“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见识、担心贾家“后手不接”的人之一,她的仙气飘飘、超拔世俗并非是因为不食人间烟火,而是“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何以说黛玉是“大人”(儒家“大人”——高尚、伟大),因其聪明绝顶,第八回中黛玉怼李嬷嬷句句鞭辟入里、令人无可辩驳,足见其聪明有辩才。可惜黛玉一生多病,致多愁善感,不然以其眼界、格局,连素来杀伐决断的王熙凤也深为佩服,又是生为女子之身,遗憾!

保有赤子之心的大人,是“在认清了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它”的英雄主义者,是张孝祥的词中“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所描绘的境界——“豪华落尽见真淳”与“出淤泥而不染”!

曹雪芹说世事终免不了“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是有物象的“此时无声胜有声,此时相望不相闻”,而黛玉是脱却了那层表象之后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她自言的“无立足境,方是干净”。

顾城说宝钗生性空无,是生活本身,那黛玉无疑是生活中美好的部分。她是如此富有雅趣情致,通过生活的各个方面她为自己构筑起了一个宏远深邃的黛玉宇宙。

她爱世间一切美好事物与景象:宝玉让沁芳闸的水流带走落花,她觉得尚不完美,只因水流可能流经腌臜之处,玷污了它们的美好,如此便有了宝黛葬花。你可以说她善良,也可以说她美好。

而善良与美好,它是一种力量,看似指向柔软,但“至刚易折,至柔则无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进,它可以征服人心,退,它可以明哲保身,也即“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德经》), 如果说宝钗是“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那黛玉是“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这样的人是孤独的,可“人要么就是孤独,要么就是庸俗”,黛玉选择了退守自己的精神世界,相信“(世俗的)无用即是大用”,享受“那些完全、真正的来自灵魂的安宁和平静”,而它“是这大自然所能给予我们的仅次于健康的莫大的恩赐”。

孤独不意味着弃绝世俗,或是离世隐居,而是一种特意保有、为人感知的精神状态。黛玉身处荣国府,睡梦之中仍要与人打交道,她虽清高自持,却并不轻侮他人或傲慢待人。

她饱读诗书,佛家所谓众生平等的思想影响着她,使她不仅忘了封建等级制度,也不认可所谓“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她是个拥有高级性格的人,在生活中无论对谁都不会颐指气使,无论对谁都只论事而不论人。学会弯腰以平视,这不是讨好,而是一种谦卑和涵养。

岂止是人,即便是燕子与鹦鹉,在潇湘仙子这儿也得到了极为妥帖的照顾。张载所言“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正是黛玉高级性格向“大人”品格的延伸与进境。

世人多半赞美黛玉真实,认同“人无疵不可与之交,以其无真气也”(张岱语)。殊不知,黛玉是不能辟五谷而为身体所累,是先天病魔缠身、体质娇弱移了她的部分性情,她本当成佛成道成仙。

二、山中高士晶莹雪

《红楼梦》中有一人,不仅饱读诗书,所作皆气象阔大,并且将所学融会贯通,有神佛态度与光华环绕其身。她就是薛宝钗。

宝钗屡次规劝宝玉适应社会的现实要求,她自己则有“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大鹏之志,只是身为女儿身不能一展宏图。多少人曾误会薛宝钗太过功利、太过现实,然而,她是真的如此吗?

《红楼梦》说她住的屋子“雪洞”似的,她也从不爱穿戴那些花儿首饰的,哪里是一庸脂俗粉模样?她是真正的高士,是深山之巅少有人至、只能为人仰望的晶莹之雪——宝钗和黛玉一样,是将中华文化的儒释道三者融于一炉,自成精华。

有人说薛宝钗一味地“不关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哪里是得道儒门、积极入世的表现?殊不知这正是宝钗人情练达、通晓世道之处。

道者,有天道,有世道,天下英主、国家领袖须悟得天道,譬如梁启超所谓“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即是天道;社会小人物、小团体个体则须悟得世道,因为“人情似纸张张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窥破天心、通晓天道者,掌握与遵行天规天律,运筹帷幄、左右大局,从来都是趋势执掌者;通达世情、了悟世道者,指挥与操纵人情与人事,纵横职场,笑傲江湖。

薛宝钗是智商、情商双高人士,因为她真正地领悟了“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只有拥有了看透风云、了解大事的能力才能把握住人生的方向,宝钗和秦可卿等一样看出了大观园奢靡浪费、难以为继,和探春一道兴利除弊,为贾府谋取生财之道;同样,只有拥有了洞穿人心的力量,揆人度人之前先拥有超凡的同理心与同情力,才能真正在中国这个人情社会中如鱼得水。

薛宝钗如秦可卿一般得到了贾府上下的一致认可,并非是金钱的力量或惑人的能力,而是真真正正地想他人所想、急他人所急,是与王熙凤一般的“水晶玻璃透明心肝人儿”。

贾府作为一个封建大家族,等级分明,鱼龙混杂,其中蝇营狗苟、计算盘剥不在少数,恰如今日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宝钗深谙在此间做人之难、难于上青天的世道,也懂得“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的天道。所以她“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来作为日常应付之道,她不爱做出头鸟,也从不逞能使性,表现自己。她的万千学问、十方心得皆被她的平和宽大的修养所掩埋。

修养到一定境界,便是修身。儒家强调修身,薛宝钗作为闺阁女子,不能出将入相大展手脚,作为豪门贵女,不能深入民间了解疾苦,然而,这不能阻止她践行修身。她的修身,更多地体现了王阳明所创心学的印记和释道学派的影响。

阳明心学主张“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修身应先做到“心不妄动”。教人摈弃私心物欲的遮蔽,这和老子“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脉相承,与佛家所谓三垢、三火“贪嗔痴”中第一大毒——贪的戒除亦相互照应。

曹雪芹何以用高山之雪来描述宝钗而非黛玉?只因这莹白之物,绝非只是玉洁冰清的代言,它也有“一片冰心在玉壶”的“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宠辱不惊与光风霁月。更重要的,是看透世道与天道之后的淡然与从容。

宝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可以用《菜根谭》“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来形容,宝钗自性圆融,超脱死生、看淡命运,真正做到了“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 “。王家败落,贾家失势,她并不如何忧心忡忡、以泪洗面,只是如往常般安静度日、照拂家人。

宝钗虽不供佛,但其行事如玉面观音虽法度庄严然慈悲为怀,行事做人隐隐然有佛教大乘之风:她体恤下人,关心同伴, 将寄人篱下的林黛玉、史湘云与邢蚰烟看做同胞姐妹,纾人急难。

正如大乘教义所要求地自度度人,自觉觉人。与道家“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品格也是一脉相承,与心学“谦虚其心,宏大其量”的养德学说更是若合一契,与同样善良谦逊的黛玉更是如出一辙。

结尾

林黛玉和薛宝钗,这两个行事做人深为不同的奇女子,她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她们凭借自己的绝顶聪明与中华文明的深度浸润,早已将天命时运看做囊中之物,只是表现形式不同。

黛玉因身体羸弱与身为女子,对贾家与自己的命运无力干涉,更是在遭到爱情“背叛”之后抱恨离世;而宝钗即便时乖运违、身处逆境,仍自信可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她屡遭变故,却做到了安时顺命、看透得失,其后不管命运如何拨弄或垂青,她都能心境平和地过好她这一生。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公众号+小程序

关于我们|欢迎投稿|版权申明|手机版|小黑屋|半夏书友会 ( 粤ICP备18065615号 )

半夏书友会:www.bxsyh.com,GMT+8, 2025-4-20 23:55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