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回写秦可卿临终前托梦给凤姐,除了细细叮嘱凤姐如何在“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以保家族永全外,还特意告诉她“眼见不日又有一件非常喜事,真是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当凤姐忙问“有 何喜事”时秦氏却回答“天机不可泄漏”。 而就在秦可卿死后不久,自从进宫为女史后一直默默无闻的贾元春,忽然晋升为凤藻宫尚书,并加封贤德妃,不禁令人疑窦顿生,莫非秦可卿之死与贾元春晋封之间真有某种关联? 当代著名作家刘心武先生对此提出了惊人的观点:从秦可卿托梦给凤姐的内容来看,她的见识明显高于贾府,是一位有政治眼光的人物,其原型是康熙时期被两立两废的太子胤礽的女儿。 在第二次被废时,为避免自己的女儿也与自己一样遭受圈禁的命运,胤礽没有向宗人府登记,而是托曹家照应,曹家于是收留了这个女儿,把她藏了起来。这位胤礽的女儿化身在《红楼梦》中就成了秦可卿,先由一个叫秦业的亲信官僚收养,然后假借是从育婴堂抱来的孤儿,最后送给了贾府,成为贾蓉的夫人。 而贾元春进宫后一直得不到晋升,为了自己,也为了不让贾府受到连累,于是向皇帝告发了秦可卿,秦可卿的身份暴露后不得不上吊自杀,贾元春却如愿以偿得到了晋封。 尽管刘心武先生的这番推断独树一帜,但在前八十回文本却缺乏有力的证据,而现存的历史资料也从未有过曹家私自收留废太子女儿的记载。 当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任江宁织造,其任所江宁织造署在康熙六次南巡中曾四次作为行宫,曹家除了承担康熙帝南巡接驾的费用外,各位皇子都是曹寅的少主子,太子胤礽动辄开口上万两,曹家岂敢得罪,再说尽量满足太子的要求对于曹家来说也是必要的政治投资。 但如果在胤礽二次被废的情况下,对康熙一向忠心耿耿,倍受康熙照拂而飞黄腾达的曹家会冒着丟官甚至杀头的风险去藏匿一个废太子的女儿吗?如果做了明显不合常理,若秦可卿的原型不是废太子的女儿,贾元春通过出卖秦可卿而得到晋升也就无从谈起了。 然而就在秦可卿死后不久,沉寂多时的贾元春一下得到了晋封,二者之间究竟有无因果关系?通过反复研读文本我们不难发现二者之间确有密切的联系,而把二者联系在一起的竟是北静王。 第13、14回写秦可卿的丧事可谓风光之至,秦可卿只不过是贾家的一个孙妇,辈分极低,丈夫贾蓉又没有半点功名,还是在她死后贾珍为丧礼的体面,花了一千五百两银子为儿子捐了一个五品龙禁尉的虚职,然而她的丧礼却惊动了包括“四王八公”在内的诸多显贵达人前来吊唁、路祭,“浩浩荡荡,一带摆三四里远”,盛况空前,真可谓是昔日老交情的一次盛会。 北静王“因想当日彼此祖父相与之情,同难同荣,未以异姓相视,因此不以王位自居,上日也曾探丧上祭,如今又设路奠,命麾下各官在此伺候”,由此可见他与贾家是世交,关系向来十分亲密。 北静王还特意请宝玉前来相见,而宝玉早听说他“才貌双全,风流潇洒,每不以官俗国体所缚”,亦暗思相会之心。二人一见如故,大有惺惺相惜之感,北静王当即把皇帝亲赐的鹡鸰一串香念珠送给他,足见他对宝玉的喜欢程度。 或许行事一向洒脱的北静王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随便把皇帝所赐之物转送他人已是不妥,何况是含有特殊意义的鹡鸰念珠。 鹡鸰香念珠的“鹡鸰”典出《诗·小雅·常棣》:“脊令在原,兄弟急难”,意思是说兄弟之间尽管有矛盾,但应一致对外,急兄弟所难。脊令就是鹡鸰,后世借以代表为“兄弟”。皇帝把象征兄弟情义的鹡鸰念珠送给北静王,就是向他表明咱们兄弟之间虽有隔阂,但毕竟是骨肉兄弟,要一致对外,相互扶持,但令皇帝倍感失望的是对于这份象征兄弟情的礼物北静王非但没有好好珍惜,反而成为他拉拢收买旧臣的工具。 当时北静王还对贾政说“只是一若令郎在家难以用功,不妨常到寒第。小王虽不才,却多蒙海上众名士凡至都者,未有不另垂青目。是以寒第高人颇聚。令郎常去谈会谈会,则学问可以日进矣”,这一点更是犯了皇帝大忌。 皇帝最反感的是臣子之间拉帮结派,把朝廷搞得四分五裂,动荡不安,而北静王府高人云集,其中不乏海上名士,广纳四海贤士,收为己用,意欲何为?皇帝知道后一定会对北静王有所警觉,加强防范。 然而皇帝深知想要收拾北静王这帮旧臣火候还未到,因为上面有太上皇罩着他们呢。虽然太上皇已退居二线,但影响力不容小觑。稍后的第16回通过贾琏的叙述我们得知皇帝下旨“每月逢二六日期,准其椒房眷属入宫请候看视”,在男尊女卑,皇权至上的封建社会,允许椒房眷属入宫探视本来已是天大的恩赐,可太上皇却犹感不足,于是“竟大开方便之恩,特降谕诸椒房贵戚,除二六日入宫之恩外,凡有重宇别院之家,可以驻跸关防之处,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庶可略尽骨肉私情,天伦中之至性”。 太上皇下旨后,打算归省的嫔妃寥寥无几,更没有半句提到皇后,这也透露出皇帝对太上皇的这一旨意其实是心存不满的,然又无可奈何,皇帝虽贵为九五之尊,但也要尊崇儒家思想,以孝治天下,为臣民做好表率。 皇帝表面上依从太上皇的旨意,但他绝不会坐视这帮效忠太上皇的旧臣抱团取暖,把势力做大做强,在暂时无法收拾他们的情况下,分化瓦解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于是入宫后一直默默无闻的贾元春忽然一跃为凤藻宫尚书,并加封贤德妃。因“贤德”而加封只是一种说辞,显然皇帝的真正目的就是为了拉拢贾府,希望贾府能认清形势,疏远以北静王为代表的旧党。 第16回开头写贾元春被册封那一天恰是贾政的生辰,宁荣二处人丁齐集庆贺,闹热非常,忽闻听有六宫都太监夏老爷来降旨,把贾政等唬了一跳。夏太监宣读完“立刻宣贾政入朝,在临敬殿陛见”的特旨后连半个字也没有透露,也不及吃茶,便匆匆乘马去了,弄得合家人皆惶惶不定,不知是福是祸。这是皇帝有意要给贾家一个下马威,显示自己的天威难测。 然而令皇帝没想到的是,刚刚成为皇亲国戚的贾家就干了一件令他不快的事。前文已经提及“不妨启请内廷鸾舆入其私第”是太上皇下的旨意,对此皇帝心存不满,嫔妃应者寥寥,可却得到了贾家的热烈响应,又是审察两府地方,又是缮画省亲殿宇,大张旗鼓地张罗起来。 第58回写老太妃死后,贾母等人天天入朝祭祀,不过早午晚祭拜不能回家,贾家便就近租赁了一个“下处”,供贾母、邢王二夫人等休息,“可巧这下处乃是一个大官的家庙,乃比丘尼焚修,房舍极多极净。东西二院,荣府便赁了东院,北静王府便赁了西院。太妃少妃每日宴息,见贾母等在东院,彼此同出同入,都有照应”。 在古代以东为贵,比如太子所居的宫殿称为东宫,紫气东来是比喻吉祥的征兆等等,北静王贵为显赫的王爷,却让贾府住在东院,宁可自己一家屈居西院,两家相互照应,亲密无间,如此不避嫌。在元春被册封后的数年间,贾家与北静王等旧党的关系不见半点疏远,反而愈加亲密,这更引起了皇帝的不满。 贾赦为了霸占古扇而把石呆子害得家破人亡,贾琏在国丧家丧其间背旨瞒亲续娶二房,贾府暗中竟帮着被抄的甄家藏匿贵重物品……有关贾家的不法之事也源源不断传到了皇帝耳中,令他对贾家的失望与厌恶与日俱增,时机一旦成熟,必对贾家下狠手。 始于政治目的,必然也终于政治目的,可怜善良无辜的元春最终不幸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