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春身为贾家长女,入宫后加封贤德妃,为贾家带来一时显赫的荣耀,所以她的喜好与态度,在贾家的诸多事务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 元春对于宝二奶奶的人选在书中有三次暗示,一次是省亲时,修改题额,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去掉了黛玉所代表的“香玉”;第二次是元春决定将大观园开放入住,“命宝钗等只管在园中居住”,以宝钗概括所有金钗;第三次是赏赐端午节礼,元春给宝玉和宝钗的礼物规格相同。这种暗示自己站队“金玉良缘”的做法,被一些读者解读为元春讨厌黛玉,喜欢宝钗。 那么,元春真的讨厌黛玉吗? 元春和宝玉虽系姐弟,但自幼都是在贾母膝下教养,宝玉未入学堂之前,亦是由元春开蒙,其情状有如母子。元春省亲时,对于幼弟宝玉的婚事表现出了一定的关注。端午节赐节礼,元春给宝玉和宝钗的节礼规格相同,而黛玉则和迎春、探春、惜春相同。 这一赏赐差异,被不少读者解读为元春暗示支持“金玉良缘”,也从侧面反映了元春并不认可黛玉,甚至有人指出这是她讨厌黛玉的直接证据,而间接证据就是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 但若我们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事实并非如此。 黛玉和元春仅仅只见过一面,就是在元春省亲时,她对薛、林二人的诗才是极为赞赏的。至少从艺术层面来看,黛玉的才华得到了元春的认可。 元春不仅认可黛玉的才华,对于黛玉的重像龄官,她也是持欣赏态度,龄官的性格就是率直、自我、不攀附、不谄媚。戏刚演完,元春就赏赐了一盘糕点,赞龄官极好。再作两出,不拘那两出,龄官执意要作《相约》、《相骂》,元春甚喜,不仅赏赐了许多东西,还嘱咐“不可为难了这女孩子,好生教习”。 从话语当中可以得知,元春对于龄官和贾蔷的争执完全知晓,但她并未心生厌恶,而是“甚喜”,可见她并不讨厌这样的性格,反而是欣赏其率直、不攀权附贵的性情,也可以从侧面验证元春并不讨厌黛玉。 而这事绝非偶然,在三十六回,宝玉央求龄官唱戏,龄官正色道:“嗓子哑了,前儿娘娘传进我们去,我还没有唱呢。” 元春既然不讨厌黛玉,为何又要“舍黛取钗”呢? 她作为贾家长女,自然希望家族能够繁荣昌盛。在那个时代,用婚姻来巩固家族势力往往是最有效的手段,她自己也是如此,省亲时的“忍悲强笑”道出无尽辛酸。久居深宫,对幼弟宝玉关爱备至的她自然会操心其婚事。省亲时和薛、林二人一面之缘以及二人在她面前的表现,已经让她心中有七八分成算。 再加上一月准许进内省视一次,王夫人的话语自然也会左右元春的判断。王夫人心里肯定是属意宝钗的,这点毋庸置疑。宝钗端庄稳重、知书达理,完全符合封建家长心中完美儿媳的标准。 所以,从家族利益的角度出发,元春支持“金玉良缘”,更多是对家族未来考量,而绝非因个人情绪左右。她深知,宝钗的背景和性格,更有利于贾家的未来发展,也更有利于宝玉在复杂的政治和社会环境中站稳脚跟。 反观黛玉,元春对于她的所见所闻就只有体弱多病、孤高自诩、目下无尘的印象,甚至直到二十八回借端午节礼明示其态度,此时的黛玉仍旧处于性格不成熟的成长阶段。以她的性格处事,难免会给人一种难以亲近的感觉,根本不适合当荣国府未来的当家主母。作为深宫妃子的元春,她身处的环境更加复杂险恶,自然能够理解和同情黛玉处于贾家的心情。 纵使元春欣赏黛玉的才情,理解黛玉的处境,但婚姻毕竟是两家人的事,特别是贾家这样的世家大族,牵扯到更多利益。她支持“金玉良缘”并非出于对黛玉的讨厌,而是为了家族的长远利益综合考量。 就像贾母是“木石前盟”的忠实拥护者,也会从总体出发,考虑各方面的利益,而不是完全出于个人喜恶。黛玉虽然出身高贵,但体弱多病,在重视家族血脉延续的时代,她的身体状况也是在一个需要考量的范围。 还有,黛玉出身书香门第,但到底家族没落,背后除了贾母,根本没有家族底蕴支撑,即使有咏絮之才,到底独木难支,家族的延续不仅需要浓厚的底蕴,更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支持,所以她的孤女身份也是需要考量的范围。 清虚观打醮,张道士给宝玉提亲,贾母以宝玉命里不该早娶为由婉拒之后,元春为何就不再提及宝玉的婚事了?一是因为自己早已表明态度,但婚姻之事终究父母之命,元春只是姐姐,只能给出建议;二是贾母也趁机表态,自己并不属意宝钗。元春自幼由贾母教养,感情深厚,自然不会去违背祖母的意愿,所以不再提及。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元春作为关爱幼弟的长姐,在逐渐的相处中,可能已经从贾母等人口中明白了宝玉对于黛玉的深厚感情,特别是在“慧紫鹃情辞试忙玉”一回中,宝玉听说黛玉迟早要回苏州,直接急痛迷心,急坏了贾母和王夫人。元春可能也听说了,更加尊重宝玉的个人意愿。 所以,与其说元春支持“金玉良缘”,不如说元春想为宝玉寻求一门家世相当,又能给予他支持的好姻缘,如果出现更好更合适的,她必然也不会只在钗黛二人中选。 她欣赏钗黛二人,但若是为了长远考虑,必然也只会“舍黛取钗”。毕竟,在时代大背景下,人做事并不能完全只靠个人喜好,元春的选择也有着她个人的无奈和身不由己。
|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