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第一回,中秋佳节,家道中落的贾雨村,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又觉前途渺茫,于是吟出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脂砚斋在旁批语: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自是书中正眼。 很多人因脂砚斋批语和一句“钗于奁内待时飞”就断言宝钗在宝玉出家后,二嫁贾雨村。 研究文学作品的最大忌讳就是脱离作者框架、行文和时代背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精心构建的大厦,作者框架是大厦的基石,奠定了故事的基本格局与发展走向。脱离它,就如同在没有根基的虚空中解读人物,一切结论都将摇摇欲坠。 首先,贾雨村所吟对联出于第一回: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主要内容就是抑郁不得志的贾雨村偶然间看见了在窗外撷花的娇杏,就因娇杏好奇转身回头看了他两次,贾雨村就产生了娇杏一定是喜欢他的幻觉,所以就自引娇杏为知己,把她时刻放在心上。 恰逢中秋夜,对月有怀,于是有感而发出一首五言律诗,又思及平生,对天长叹出一联。然后,恰好被甄士隐听见,只感叹贾雨村抱负不浅。所以从字面意思上就可以看出,这两句完全是贾雨村在感叹自己的前途。 而且,倘若只把“钗于奁内待时飞”解读为薛宝钗二嫁贾雨村,那上句“玉在椟中求善价”是否可以解读为宝玉、黛玉或者是妙玉求善价呢?毕竟能与“钗”相匹配对应的不就只有宝玉、黛玉和妙玉吗? 如果单单只是隐喻宝钗,就是会像薛林判词那样单句标注:此句薛,此句林。而不是:表过黛玉,则紧接上宝钗。 再者,如果非要这么解读,那五言律诗中一句:“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又当何解?毕竟,贾政名下清客就有一人叫詹光。 作者在书中善用典故:上句出自《论语》: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下句出自《太平御览》:《洞冥记》曰:元鼎元年,起招灵閤,有神女留一玉钗与帝,帝以赐赵婕妤。至昭帝元凤中,宫人犹见此钗,共谋欲碎之。明旦视之匣,惟见白燕直升天去。故宫人作玉钗,因改名玉燕钗,言其吉祥。 其中,“善贾”通“善价”,贾雨村,姓贾名化,字时飞,别号雨村。两句中暗含了贾时飞三字,“玉燕钗”的典故也寄托了贾雨村希望自己能够飞黄腾达的美好向往。 还有说“晴有林风,袭为钗副”,晴雯早死,黛玉早死,袭人二嫁,宝钗也二嫁。对此,我想说荒谬,如果结局都一样,作者为何会重复安排?上面两句的意思是:晴雯和黛玉的性格有相似之处,袭人和宝钗的行事风格类似,并非说最后结局都一样。 其次,如果是按照《红楼梦》的行文逻辑,书中对谶的运用非常多。前八十回中,宝钗和贾雨村几乎没有交集,作者如果真的安排宝钗在八十回之后二嫁贾雨村这样重大的情节转折,书中必定会反复出现谶诗、谶谣和各种隐喻。像袭人和蒋玉菡的姻缘,书中就多次有暗示,不仅有诗“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还有蒋玉菡一句“花气袭人知昼暖”,后面作者生怕读者不够明白,又通过宝玉间接传递了汗巾子,暗示二者之间的缘分。 除此之外,还有史湘云和卫若兰的金麒麟,探春的远嫁,巧姐儿和板儿的柚子和佛手,黛玉泪尽而亡的结局也有几次铺垫。而宝钗身为女主之一,就算是情节草灰蛇线,伏脉千里,这么重要的结局不可能仅仅只有一句“钗于奁内待时飞”。从情节发展的连贯性和逻辑性上分析,这样的说法难以成立。 相反,书中反倒是多次隐喻宝钗会守寡,不仅有判词和《终身误》的判曲,宝玉的酒令,还有宝钗自己所做的灯谜,俱都暗示宝钗的青春和人生被封建制度所淹没,她的人生就是一个巨大的悲剧,她的“青云之志”最终也会掩埋在深闺中。而其中没有任何一句暗示她和贾雨村之间有联系。 最后,很多人仅凭一句“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就断言宝钗和贾雨村是志同道合,趣味相投的一类人,但从宝钗的《螃蟹咏》和《寄生草》就可以看出宝钗和贾雨村根本不一样,甚至宝钗自始至终都看不上贾雨村那类国贼禄蠹,宝玉去见贾雨村,宝钗直接说:“这个客也没意思,这么热天,不在家里凉快,还跑些什么!” 贾雨村为了讨好贾赦,把石呆子搞的家破人亡的做法,连贾琏都不敢苟同,更何况是宝钗。 作者赋予了宝钗一个正统儒家入世的形象,所以她有远大的志向,她想要功名利禄,想要一展抱负,这很符合当时主流社会的思想。而被文人推崇的隐士陶渊明,是真的想当一名隐士吗?未必,不然他也不会因为频繁与官府人员来往,导致“草盛豆苗稀”的局面。 “钗于奁内待时飞”并非隐喻宝钗二嫁贾雨村。这句话更多是展现了贾雨村个人的野心和抱负,而宝钗的命运轨迹有着自身清晰的脉络。 就算有更深层次的隐喻,那也可能是脂砚斋那句从大关键出发的批语:“前用二玉合传,今用二宝合传”。“二玉”就是黛玉和宝玉,这里的“善价”可以理解为黛玉所期望的与宝玉的爱情能够得到成全。“二宝”自然就是宝钗和宝玉,这里的“待时飞”不是贾时飞的意思,而是宝钗在等待成功的机会。 贾雨村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引子,引出下文,贾雨村护送黛玉进京,引出二玉相会。贾雨村审案引出薛家入京,宝钗出场。 《红楼梦》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文学巨作,研究时,需要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紧密结合原文内容,避免过度解读和牵强附会,才能真正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深刻内涵。
|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