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半夏书友会 首页 投稿 查看内容

林黛玉对薛宝钗交心真的是因为太单纯吗?

2025-2-24 17:14| 发布者: 鹿鸣呦呦| 查看: 153| 评论: 0|原作者: 清梦十一

阅读字号:

很多人都认为,从四十二回的“薛蘅芜兰言解疑癖”到四十五回的“金兰契互剖金兰语”,是宝钗“降伏”黛玉的过程。这一个过程就像步步为营的猎人围剿孤单弱小的猎物,是宝钗借着成熟稳重的处世之道,一步步让敏感多疑的黛玉放下心防,敞开心扉,如同一位胜利者,将黛玉纳入自己麾下。

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吗?黛玉真的因为太单纯才被心机深重的宝钗所“降伏”吗?

①黛玉的单纯与重情

说起黛玉,关键词总是绕不开“敏感多疑”“刻薄”“孤高”“爱使小性儿”,连不看书的人都知道林黛玉是“爱哭”“文弱”的代名词。没办法,这些标签仿佛被刻板地印刻在了她身上,长久以来掩盖了她性格中许多动人的闪光点。

实际上,黛玉敏感多疑的背后,是幼年丧母离家,寄人篱下的不安和对这个世界的敏锐感知。在贾府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没有父母的庇护,才六七岁的她只能凭借细腻心思洞察周遭,以防作出一些遭人笑话的举动。所谓“刻薄”,不过是她率直的表达方式,她不屑于和旁人虚与委蛇,有不满便直接道出,反倒显得坦诚。

黛玉坚守内心的纯粹,珍视精神世界的富足。所以在前期,她讨厌宝钗的圆融世故,更对所有人都夸赞宝钗这件事感到反感。

那时的黛玉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发展,渴望展现独特性,对他人的评价极为敏感。二人的性格又大相径庭,宝钗善于迎合长辈,照顾他人感受,所以在贾府左右逢源,收到一众好评。然而,这在黛玉眼中恰好是一种世俗的“讨好”行为。

青少年在寻求自我认同的过程中,会本能抵触与自己价值观相悖的行为模式。黛玉珍视精神世界的纯粹,觉得宝钗过于功利、圆滑,背离了她所坚守的本真,还可能将要“抢走”宝玉,所以心生讨厌。同时,周围一干人都对宝钗夸赞有加,让黛玉感觉自己的独特之处被忽视,自身价值未得到同等认同,这也加剧了她对宝钗的反感。

黛玉的本性是十分单纯且重情的,对情感的感知也相当敏锐而真挚,所以当宝钗以真诚的态度相待时,她很容易被触动,愿意放下心中的防备。她看重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一旦感受到宝钗的发散出来的关心和善意,便会真心回应,将心比心,将其视为知己。

②宝钗的真诚与主动

钗黛友谊的开始是无疑是由宝钗主导的,在面对黛玉两句“良辰美景奈何天”“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出格之词,她原本可以选择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但出于善意,她还是以过来人的身份将黛玉拉至一旁,轻声提点。

大家闺秀专心针黹女红,不看杂书,不听杂话,方为大家规矩。黛玉两句皆出于禁书,倘若被有心之人听去,于黛玉的名声而言,不啻于一场大祸。宝钗的言辞里并没有半分苛责,只有设身处地的关怀与担忧。

黛玉也因宝钗一席话心下暗伏,不觉红了脸,也知自己失于检点,可见在黛玉的价值观里是认同宝钗那席话的,她也不是单纯无知,只是在过于激动怕罚的情况下说出过失之言。

林如海送黛玉到贾府,是因自己公务繁忙,又没有续弦的打算,难以兼顾对黛玉的照料和教育。而在贾府有贾母、王夫人等女性长辈可以给予黛玉细致的关怀和教导。

但王夫人佞佛,虽为长辈,却很少能给黛玉生活和情感上的贴心引导;贾母年事已高,只一心溺爱宝玉和黛玉,连贾政教育宝玉都要顾忌着贾母,更何况是黛玉,所以黛玉恰好需要一个像宝钗这样心思缜密、处世周全的同龄人,来给予她生活处世的建议。

这是非常可贵的,也对黛玉的成长发挥着重大影响。脂砚斋就在四十五回批语:黛玉因识得宝钗后方吐真情,宝钗亦识得黛玉后方肯戏也。此是大关节大章法,非细心出看不出。

宝钗一番推心置腹的话,如同一缕春风,吹散了黛玉心中长久以来对宝钗的嫌隙和误解。

③共同的命运和处境以及黛玉的成长

宝钗送燕窝、分析药方的行为既是对黛玉的关怀,也是对自身困境的投射。宝钗和黛玉都寄人篱下,虽然所处环境略有不同,但都有着孤独无依之感,对未来都充满迷茫,这种相似的命运也让彼此之间产生了共鸣,彼此都能理解对方的无奈与苦楚。

而作者也在不断致力于打破传统“雌竞”窠臼,刻意避免将二人塑造成所谓的情敌关系,而是通过钗黛之间的相互理解,展现女性之间复杂而深刻的情感联结。她们之间并非为了争夺某个男人而对立,而是在彼此的理解与支持中找到了心灵的慰藉。

黛玉是典型的成长型女主,从初入贾府时近乎病态的敏感多疑,到黛玉向宝钗剖白:“我最是个多心的人,只当你心里藏奸”。此时的黛玉已经开始理性自省自身的性格缺陷,突破了本能的猜忌,建立起对他人和自我的双重认知。

在贾府经济危机初现时对宝玉说出“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清醒之言,说明黛玉已经从沉溺于自身悲苦中跳脱出来,看到了大观园之外的世界。而这种成长离不开宝钗的兰言开解。

总而言之,黛玉和宝钗的交心并非因为“太单纯”,而是因为黛玉在不断成长中完成了自我与他者的双重超越。她因敏感多疑伸向外界的刺,却在与宝钗的互动中逐渐转化成为理解世界的双面镜,既能照见宝钗守拙藏愚的生存智慧,也能照见自己孤高自许的精神困境。

她的成长不是世俗意义上的妥协,而是灵魂经过淬炼后的通透,她从自我困境中跳脱出来,完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蜕变。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公众号+小程序

关于我们|欢迎投稿|版权申明|手机版|小黑屋|半夏书友会 ( 粤ICP备18065615号 )

半夏书友会:www.bxsyh.com,GMT+8, 2025-4-17 00:44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