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的起名艺术,蕴藏无限韵味。尤其谐音的运用,更是炉火纯青,需要读者细细品味才能发觉。除谐音之外,还有一些相像的名字,也有深意蕴含其中。比如书中就有一位与女主角林黛玉很像的名字——林红玉。这么相像的名字,想必不会只是巧合,而是有作者的巧思在其中。 林黛玉是书中女主角,林红玉则是怡红院的众多丫头之一,因“玉”字重了宝玉、黛玉,遂改称“小红”。二人的本名只有一字不同,“黛”“红”,是两种不同的颜色。而这两种颜色,象征着她们二人的性格,代表着她们给人的不同感觉,也预示着她们的不同结局。 “黛玉”之“黛”,指的是青黑色,是一种冷色调,给人一种清冷之感。下人们对黛玉的评价是“孤高自许”“目无下尘”,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黛玉给人的感觉。 黛玉的清冷,首先源于家世、身份、经历。林黛玉作为探花、巡盐御史林如海的女儿,是身份尊贵的小姐,一言一行、举手投足之间都代表着整个家族的教养和体面。所以,黛玉时时刻刻谨记这点,不敢行差踏错。 母亲去世后,黛玉听从父亲的安排,暂时寄居贾府,她就更需按照严格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初进贾府之时就是如此,即使还是一个孩童,她的一举一动仍然让人挑不出一点毛病来,她在餐桌上的表现、她与两位舅母之间的交谈可以说是天衣无缝。据书中来说就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唯恐被人耻笑了去。” 如果说父亲去世之前的黛玉仍然有着偶尔耍点小性子的资本,那么父亲去世之后的黛玉则因只能依附贾府而更添一层沉重之感。加之随着年龄的增长,黛玉的心智更加成熟。她的一言一行,都会受到下人们的评判,很多时候只能小心谨慎,而不能随心所欲,这是她清冷之感的来源之一。 而多病的身体使得这种情况雪上加霜。她时常生病咳嗽,夜里睡不着,不能跟周围的姐妹们一样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比如螃蟹、鹿肉等,都不敢多吃。平时吃的药虽是贾母、王夫人或凤姐负责调配,无人敢当面说什么,但背后嚼说什么则不得而知。她只得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时时感叹“风刀霜剑严相逼”,但却没有解决的办法。 除了家世经历之外,她的清冷感更来自性格和气质。她敏感,内敛,对周围不论是有生命的事物,还是无生命的事物,都有着非常强烈的感知能力。 她有着一种诗人气质、文人风骨,这也是下人们认为她不好相处的主要原因。她的悟性也高,曾经几句话就将自认为已经参透禅理的宝玉说得哑口无言,心意回转。这样的性格和气质,就使得她与周围的人产生了一种疏离感,使人不觉产生一种敬而远之的冲动。 小厮兴儿曾经评价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只是一身多病,这样的天还穿夹的,出来风一吹就倒了。每次见到自己不敢出气,生怕这气大,吹倒了姓林的”,虽带有玩笑的意味,但从中也可体现黛玉的清冷感,毕竟连没见过几面的小厮都是这样认为的。 但黛玉并非只是一味孤高,她也考虑过世俗问题。比如第六十二回她曾对宝玉说:“咱们家里也太花费了。我虽不管事,心里每常闲了,替你们一算计,出的多进的少,如今若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黛玉大约是想过积极入世的,但宝玉的回答是什么呢?他说“凭他怎么后手不接,也短不了咱们两个人的”,黛玉还能怎么接话呢?她毕竟不是贾府的正经主子,无法插手贾府的内部事务。因而,不论是天生的气质,还是后天的经历,都只能促成她的清冷感。 黛色,本身就给人清冷、沉重之感,只能空留读者感叹黛玉“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的悲剧。 “红玉”之“红”则不同,是一种暖色调,使人联想到火苗、花朵,给人积极、热烈之感。 她不甘接受自己的命运,想要给自己寻找更加光明的前途。作为管家林之孝之女,她的身份无疑是卑微的,生来就是奴才。但这样的身份也使她不用过多顾及周围人的眼光。她的一言一行,也没有过多的人关注。所以,她与黛玉相比,天生就更适合积极投入世俗。 大观园建成之后,宝玉的怡红院,无疑是个好去处。但宝玉周围的丫鬟太多了,其中不乏非常优秀者,如袭人、晴雯之流。她成了其中最不起眼的丫鬟,负责打杂,甚至连宝玉见她时连名字也叫不出来。 怡红院丫鬟多,“内卷”也严重,给主子倒水这样的活儿专属于有头有脸的丫鬟,她虽抓住机会给宝玉倒了一次水,但很快就被秋纹、碧痕讽刺一通。书中评价红玉:“这红玉虽然是个不谙事的丫头,却因她有三分容貌,心内着实妄想痴心的往上攀高,每每的要在宝玉面前现弄现弄。只是宝玉身边一干人,都是伶牙利爪的,不想今儿才有些消息,又遭秋纹等一场恶意,心内早灰了一半。” 但她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寻找其他的出路。终于,她等到了机会,被凤姐叫去跑腿,回来后发表了那篇著名的“奶奶论”,成功成为了凤姐的丫头。 这种机遇虽然带有偶然性,但只能是给本身就有才能的人。试想,若是唯唯诺诺,即使有了这样的机会,难道能够也能成功吗? 晴雯曾讽刺红玉“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不曾呢,就把他兴的这样!这一遭半遭儿的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得”,宝钗也曾评价红玉“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虽然在当时看来这些评价是负面的,但在现在看来,她竟是如此积极,如此热烈,具有如此旺盛的生命力,可以说是真正的“大女主”。 她很像生长在贫瘠地区的一株不起眼的植物,虽然弱小,但充分汲取阳光雨露,利用周围的一切条件,努力生活下去,茁壮成长。 她还勇于追求自己的爱情。贾芸的家世虽然没有荣宁二府的少爷好,但胜在长相斯文、有才华,所以她勇于冲破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的束缚,巧妙利用一块手帕,与贾芸有了相处的机会。虽然书中没有明确交代他们二人的结局,但据已有的迹象猜测,二人应当可以终成眷属。 其实,红玉也有着黛玉的通透。她曾经说过:“也不犯着气她们,俗语说的‘千里搭长棚,没有个不散的筵席’,谁守谁一辈子呢?不过三年五载,各人干各人的去了,那时谁还管谁呢?” 就此看来,红玉难道不像是那种即使知道生活的残酷真相,仍然愿意去积极追求生活中美好的那类人吗?根据脂砚斋的批语“抄没”“狱神庙”,可以看出在八十回之后或许有小红去狱神庙探望宝玉的场景,也可以看出她是一个不忘本、善良之人。曹公或许会为小红一个相对不错的结局,作为对这样一个积极、热烈之人的回报吧? 黛玉,红玉,仅一字之差,一些读者会因此认为她是黛玉的影子之一,我认为是有道理的。红玉代表的是黛玉身上世俗的、积极的那一部分。如果黛玉积极融入世俗,或许就与红玉的样子类似吧。
|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