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半夏书友会 首页 投稿 查看内容

入门须知:普通人该怎么阅读《红楼梦》?

2025-2-11 09:14| 发布者: 鹿鸣呦呦| 查看: 123| 评论: 0|原作者: 平平

阅读字号:

《红楼梦》是本大书,大是因为其内容无限丰富,被誉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它又是本奇书,奇是因为其写作手法独树一帜,“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因此,《红楼梦》成为很多人一生的兴趣爱好,并因此产生了“红学”这一门特别的学问。

喜好红学之人很多,但专门从事红学研究的人只占少数,大多都是如你我一般的普通红学爱好者。由于欠缺专业的知识,在浩如烟海的版本、索隐、考证、探佚、批评等红学领域,普通红学爱好者特别容易随波逐流、人云亦云,甚至被一些“异端邪说”带进深渊。所以,普通红学爱好者在阅读或者“把玩”《红楼梦》之初就要立个基本态度:《红楼梦》是本小说,不是史书,不是自传,更不是谜书。

01、版本繁多,选择尤需慎重

版本问题是普通红学爱好者应该慎重对待的第一个问题。《红楼梦》和其他书最大的不同就是版本太多,其他书当然也有不同版本,但不同版本只是出版时间、版本设计、出版方等“外在的不同”。但是《红楼梦》每个不同的版本都有内容上实质性的差异。可以说,你选择了不同版本的《红楼梦》就会有不同体验的红楼之旅。

《红楼梦》版本大体经历了钞本、程高本和现今的新校本三个阶段。钞本主要有庚辰本、甲戌本、己卯本等十多个版本,这些版本都是从清末民间流传下来的手抄版本,都是残本,有的甚至只有十几回。程高本主要有程甲本、程乙本两个版本,这两个版本都将程高二人整理的后40回续文与前80回一并刊刻。新校本则多以庚辰本为底本并综合其他脂本和程高本的文字,虽也刊印了后40回文字,但已明确标明其为续文。

普通红学爱好者为了阅读方便,首选应是新校本,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可以再甄选相应的脂本,但是需要慎重对待续写的后40回。首先必须明确一点:后40回乃是他人续写,并非曹公手笔。

且不论这后40回的文笔结构、艺术手法如何,但就内容上就与曹公原意违逆甚深,比如宝玉婚姻中的“掉包计”、贾府的兰桂齐芳等。如果刚开始阅读的时候未能注意,就容易形成 “先入为主”的固有印象,这对以后的赏析研究都会有非常冲突的影响。个人建议普通红学爱好者应在熟读前80回的基础上,而后带着参考、批评、辨识、考证的眼光再来阅读这续写的后40回。

当然,必须承认程高二人所整理的后40回乃是各种续写版本的上乘之作,其中也不乏一些精彩情节,迄今为止还未出现能超过这个版本的续文。而且,由于这一版本续文的出现,也让《红楼梦》在形式上成了“全壁”,这对《红楼梦》的流行传播确有很大促进作用。但是就其内容而言,不仅与前80回存有诸多冲突,而且其内部也有不少杂乱之处,整体艺术水平更是完全无法与前80回媲美。

普通红学爱好者也可以把程高二人所整理的后40回当作一面镜子。套用“两个凡是”的说法:凡是宣称后40回与前80回都是曹公所写的书可以弃置一旁;凡是叫嚣后40回能够完全契合曹公原意的书亦可弃置一旁。

红楼未完是广大红迷朋友心中最大的遗憾,但不能因此就强行将这“续尾”的后40回当作曹公真迹。甚至现如今网络上还有不少“痴狂之徒”宣称发现了所谓的“红楼真本”“红楼全本”等,甚是骇人听闻,比如现如今广为传播的《癸酉本石头记》,真可谓是“鬼本”。

02、索隐虽谜,最易走火入魔

曹公开篇即言: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进而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后文又在不同场合提醒读者:切不要只看正面。《红楼梦》又有“断琴”之憾,80回之后的内容难以窥探全貌,再加上作者曹雪芹整个大家之族从繁华走向衰败的起伏际遇。这些叠加在一起就非常容易引起大家的“探奇”心理,试图揭开《红楼梦》的神秘面纱,找出其背后真实的故事。

人人都有好奇心,最喜探秘八卦。索隐的魔力就在于此,特别容易“引人入胜”。而且“变味的索隐”最易入门,只需有一定的历史知识,甚至只需了解些许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然后就可以靠着“捕风捉影”“穿凿附会”一直编撰下去,唯一的难点在于能否自圆其说。

蔡元培先生的《石头记索隐》可以说是索隐派红学的代表作,但其尚未做到“自圆其说”,被胡适先生调侃为“猜笨谜”。蔡元培先生这样一位大师,其文学历史功底不可谓不深厚,他的索隐之路尚不被众人认可,后来者又为何如此的“执迷不悟”。

刘梦溪先生曾说:“索隐派红学,从学术史的角度看,实际上已经终结了”。确实如此,索隐一派从上世纪70年代以后便渐渐隐没了。但现如今又大肆兴起,各种索隐之文在网络上层出不穷,有的甚至还专门制作成短视频来吸引眼球。略看几眼就会被这些所谓的“索隐”恶心致呕。举个例子,仅就林黛玉一人就被他们索隐出富察皇后、雍正宠妃、明末才女叶小栾、李煦孙女李香玉等众多原型,甚至有好事者说林黛玉的原型是唐僧!

索隐一派的再次兴起,乃是自媒体的空前发展造就的,尤其在这个追求“流量”的时代,就是要吸引眼球,就是要制造话题,就是要一鸣惊人,所以索隐一派为了“语不惊人死不休”无所不用其极。但这还是索隐嘛?这是荼毒,这是垃圾,这是对《红楼梦》最无耻的亵渎。

如果仅仅是出于对《红楼梦》的热爱而“走火入魔”还尚可理解,但如果纯粹是为了流量而大放厥词、生拉硬扯,打着“索隐”的幌子制造异端邪说那就不道德、无底线了。

所以,普通红学爱好者应有这种识别能力,但也并非要一竿子打死所有人。存在即是合理,索隐一派能够在红学领域有立足之地自有其道理。而且必须承认,曹公在写《红楼梦》的过程中肯定有其政治寓意,抑或也流露出了其反清排满的情绪。但不能因此就臆说连篇、炒作噱头,硬生生地把《红楼梦》这部伟大的文学著作诋毁成了“清宫秘史”。

所以建议普通红学爱好者:珍爱红楼,远离索隐。继续套用“两个凡是”的说法:凡是宣称《红楼梦》某一人物的原型是某一历史人物的书可以弃置一旁;凡是叫嚣探寻、解密、揭露《红楼梦》背后真实故事的书可以弃置一旁。

03、考证有益,切忌牵强附会

胡适先生的《红楼梦考证》一书可谓红学考证派的开山之作。胡先生通过细致地考证,认为《红楼梦》一书乃是曹雪芹的自传,书中的贾宝玉就是现实中的曹雪芹,书中的贾府就是现实中的曹家。

持有此番看法的红学大家比比皆是。作为普通红学爱好者,个人无意妄加评论,更没有这个水平能力去一争高下。但对“自传”这种说法绝不认可,而且相信只要具备一定红学辨识能力的爱好者都不会认同这一说法。

书中确有曹家的影子,但决不可能一一对应。一些红学考证专家用曹家的历史去探寻《红楼梦》80回以后的内容,然后又用书中的故事去证明曹家的历史。这种所谓的方法与严谨细致的考证是大相径庭的。当初,胡适先生调侃蔡元培先生是“猜笨谜”,殊不知自己也只是在猜谜而已,只是打着科学方法的大旗。而且在胡适之后,越来越多的考证家沉醉于证明《红楼梦》乃是曹公的家世小说,“红学”也逐渐演变成了“曹学”,这又何尝不是舍本逐末?

但是红学考证毕竟还是有益的,足够了解作者曹雪芹的生平,方能更好地赏析《红楼梦》其书。但是作为普通红学爱好者完全没有必要探究那么细那么深。曹公到底卒于壬午除夕还是癸未除夕,曹家祖籍到底是河北还是辽宁,这些其实于我们而言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因为它并不影响我们对《红楼梦》的理解。大家还是应该将更多的时间精力用在红楼文本之上,多读几遍书总归好于多猜几个谜。

普通红学爱好者应有的基本态度:《红楼梦》只是一本小说,它不是曹氏家族的传记,曹公在撰写此书过程中自然借鉴采用了自己家族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人物和事例,但就全书而言,艺术虚构的成分更高。还是套用“两个凡是”的说法:凡是宣称《红楼梦》中某人某事就是曹家某人某事的书可以弃置一旁;凡是鼓吹将对曹雪芹及其家族的研究与《红楼梦》完全剥离的书可以弃置一旁。

04、脂批可参,不能奉为圭臬

何为“脂批”,就是留存在《红楼梦》古本上的诸多批语,这些批语乃是当时赏玩《红楼梦》之人在文中留下来的批注。这些批语有的是对书中某人某物某事的点评,有的是对文中艺术手法的赏析,有的则直接提示了后文的情节发展。写下这些批语的大多是曹雪芹同时代的人,有些甚至还是曹公身边的亲友,所以研究脂批就成了红学爱好者绕不开的一步,甚至有人曾说:“不读脂砚斋,不懂真红楼”。

确实,脂批对于解读红楼意义非凡。当初胡适先生也正是靠着那本带有脂批的甲戌本《石头记》才写出了那么多令众人惊叹的真知灼见。考证派红学往往将脂批当作“史料”看待,认为凡是脂批提及的必是真人真事。甚至可以说没有脂批就没有考证派红学的根基,考证派红学就是建立在脂批这个基础上的。

有人粗略作了统计,仅甲戌本留存的脂批就有1600多条,各个抄本的批语加起来大概有八千多条。这些批语中有很大一部分可能并无实际意义,有的是重复批注,有的是篡改后的批注,甚至还有一些是伪造出来的批注。所以,我们对待脂批需要慎重,不可盲目笃信,更不能把其作为某种论断的依据。但是如何甄别这数千条脂批实非易事,那么多的红学大家对此尚争执不休,更何况我等红学边缘人。

近年来更有一些学者认为所有脂批都是伪造出来的,这就等于直接碾碎了考证派红学的根基,并痛斥考证派红学乃是“红坛伪学”,由此引发了巨大的争论。甄别真假这第一步都如此之难,运用脂批指导个人对《红楼梦》的研究更是难上加难。那么,脂批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红学爱好者而言有何意义呢?

个人建议普通红学爱好者可以把脂批当作自己赏析《红楼梦》过程中的一个知心伴读。有了它的陪伴,能让阅读变得更加有人情、更加有温度。每每看到书中某句话旁边写下的朱色批语,这句写于两百多年前的话正是自己心中所思、所想、所感、所悟,那种跨越时空的共鸣带来的触动真的是难以言表,就像某种感动、温暖一直在心中洋溢。

05、探佚有趣,但要有依有据

因为红楼未完,所以探佚就成了许多红学爱好者的兴趣所在。首先必须明确探佚并不是续文,探佚只是为了寻求80回以后的情节,显示《红楼梦》原书整体面貌的基本轮廓和大体脉络,为后人续写乃至影视戏曲创作提供“大纲”。

红楼探佚不是无中生有、自说自话。普通红学爱好者涉猎这一领域绝不能信马由缰、自由奔驰,完全靠着自己的想象猜测进行脑补,以致牵强附会,甚至离谱荒诞。红楼探佚要遵循以下四条原则,这四点其实也是大家探佚红楼的四把钥匙。

其一,探佚要契合原著的思想意图。《红楼梦》的主基调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它的悲剧体现在宝黛爱情的求而不得,体现在金陵十二钗的薄命结局,也体现在百年贾府的衰败倾倒。所以,后来者的探佚必须沿着这个主基调,只有这样才能符合曹公的创作意图。

其二,探佚要分析文章的章法结构。曾有学者总结《红楼梦》一书共有“三条主线、五大板块、八条脉络”。周汝昌先生也曾考证《红楼梦》分为上下两扇,54回为一扇,其中又以9回为一个单元,以此得出全书共108回。且不论上述两种说法是否合理,但可以明确的是《红楼梦》是一本结构严谨、章法特别之书。红楼探佚绝不能另辟蹊径,必须沿着红楼梦特有的结构章法继续走下去。

其三,探佚要利用前文的伏笔谶语。“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是《红楼梦》特别的艺术手法,通俗的说就是前后互有照应。而且文中又大量使用了姓名、诗词、谜语、酒令等谶语,这些伏笔与谶语大多暗示后文的情节发展与人物命运。所以探佚80回以后的内容必须首先弄明白这些伏笔谶语的真正用意。

其四,探佚要结合钞本的脂批提示。钞本中有很多条脂批直接言明了80回后的情节,也包括诸多人物的命运结局。比如庚辰本在第21回的双行夹批:“故后文有‘悬崖撒手’一回,若他人得宝钗之妻,麝月之婢,岂能弃而为僧哉”?这里就交代了贾宝玉最终出家为僧的结局,同时也交代了宝玉与宝钗的婚姻。所以探佚必须结合脂批的相关的提示,不能天马行空无所凭据。

06、文本评点,不可过度诠释

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是红学批评领域的典范之作,首次将西方美学理论运用于中国文学,探讨了《红楼梦》的哲学、伦理学、美学价值,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们普通红学爱好者没有如此专业的理论基础,也不具备撰写此类专业文章的文化底蕴。

上述所言“文本评点”仅是最基础的文字、章节、故事、人物的赏析等,绝非专业意义上的文学批评。但就这简单的“文本评点”亦有无限乐趣,百万字的红楼文本亦为此提供了无限素材。我们可以进行人物赏析,有人统计全书出现的有姓名的人物就有五百余人,每一个人物都个性鲜明、栩栩如生;可以进行诗词曲鉴赏,全书共有诗词曲两百余首,每一首都是结合人物的身份、性格和情感所作,就是人物形象的组成部分;可以进行写作艺术探讨,从人物语言、叙事层次、篇章结构等方面展开分析鉴赏。

总之,在“文本评点”这一领域,我们有着太多可以施展的空间。它不会像“红学考证”那般受到史料的限制,也不会像“红楼探佚”那样需要互相印证,更不会像“红楼索隐”那般天马行空。它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只要愿意熟读文本,就有无限可能。

但是,普通红学爱好者在文本评点时也容易钻牛角尖,过分地求深求细,揪着某个人物某个情节不放,对此进行毫无缘由的猜测并乐此不疲。比如有人就问:为何薛姨妈一家一直赖在贾府不肯搬走?林黛玉的家产哪里去了?薛宝钗的金锁到底哪里来的?

如果“文本评点”变得这般“较真碰硬”,关注点只在一些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上,从而忽略了文本整体的艺术构思,这样过于碎片化的阅读《红楼梦》,那就失去了文学意义上的审美与价值。

最后呼吁所有红学爱好者:无论你是进行红学研究也好,赏析也罢,评点也行,都不能离开文本,不能脱离作品本身。此篇小文着实有点托大了,以上所言只是个人的浅薄之见,多有不妥之处,还望诸君见谅。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公众号+小程序

关于我们|欢迎投稿|版权申明|手机版|小黑屋|半夏书友会 ( 粤ICP备18065615号 )

半夏书友会:www.bxsyh.com,GMT+8, 2025-4-19 10:04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