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半夏书友会 首页 投稿 查看内容

元妃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改的好吗?这背后有什么内涵? ...

2024-1-9 09:13| 发布者: 鹿鸣呦呦| 查看: 182| 评论: 0|原作者: 云木欣欣

阅读字号:

大观园的四大院子中,前三个院落的花木都各有一个鲜明主题:潇湘馆内千百竿翠竹遮映,稻香村盛开着如喷火蒸霞一般的几百株杏花,蘅芜苑的山石上则满是牵藤引蔓的香草。可怡红院一入门,却是“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为何怡红院非要蕉棠两植,缺一不可呢?

我们接着原著对这棵西府海棠的描写看下去:

其势若伞,丝垂翠缕,葩吐丹砂。众人赞道:“好花,好花!从来也见过许多海棠,那里有这样妙的。”贾政道:“这叫作‘女儿棠’,乃是外国之种。俗传系出‘女儿国’中,云彼国此种最盛,亦荒唐不经之说罢了。”众人笑道:“然虽不经,如何此名传久了?”宝玉道:“大约骚人咏士,以此花之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所以以‘女儿’命名。想因被世间俗恶听了,他便以野史纂入为证,以俗传俗,以讹传讹,都认真了。”众人都摇身赞妙。

西府海棠为海棠花中的名贵品种,这一棵花色红艳,姿态优美,惹得平时严肃古板的贾政也津津乐道起“女儿棠”系出“女儿国”来,真是难得一见,脂砚斋忍不住在旁批曰“出自政老口中,奇特之至”。而宝玉却认为是因其“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而得“女儿棠”之名。

西府海棠“女儿棠”的别名已把其寓意表露无疑,宝玉一向料定“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浊沫而已”,在住进怡红院之前,宝玉把自己的住处自命为“绛芸轩”,绛为深红色,暗合《红楼梦》、“千红一窟”之红,都是闺中女儿的代称。宝玉自命为“绛洞花王”,足见他对女儿的呵护怜惜之情,他居住的怡红院岂能没有象征女儿闺阁风度的“女儿棠”呢。

然而若只有“女儿棠”,怡红院恐怕就只能算作一处闺中女儿的住所了。怡红院的主人是宝玉,其花木的主题必然是芭蕉与“女儿棠”对植,缺一不可。既然“女儿棠”暗喻大观园的女儿,那么芭蕉作为宝玉的象征就不言而喻了,在提额时宝玉强调“固有蕉无棠不可,有棠无蕉更不可”,为何比起“女儿棠”来芭蕉显得更加重要?

试想一下,若缺了宝玉,大观园内所有女儿的故事就如同一盘散沙一样,显得琐碎而凌乱,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若没有宝玉参与其中,将会变得索然无趣,正如蒙曼老师在红楼梦开讲时所言:“宝玉是诸艳之冠,所有的女儿都要靠他这根线贯穿起来,就像大观园里的水,最后都要汇总到怡红院,然后一并流出墙外一样,这是宝玉的重要性。”

元妃省亲时把宝玉当时“红香绿玉”的提额改为“怡红快绿”,究竟改得好不好?对此众说纷纭。

平心而论,“怡”“快”更能突出对芭蕉与海棠的喜爱之情,遣词也更雅了,红学大家周汝昌先生也曾说:“香、玉等字眼,有点落俗。”但改后却减弱了二者的内涵。

先说“女儿棠”,改后只剩下了视觉上的“红”而少了嗅觉上的“香”。或许有人要说海棠花本身并无什么香味,张爱玲的《红楼梦魇》就中说过人生三大恨事是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但其实海棠是有香气的,只是不很明显,明末清初戏剧家、美学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就曾说过:“海棠有色而无香,此《春秋》责备贤者之法。然吾又谓海棠不尽无香,香在隐跃之间,又不幸而为色掩”。

为何不换一种香气比较浓郁的花,那样岂不是更能突出其香?前文已说过,“女儿棠”本身的花名就与女儿自然联系起来,又兼其花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大近乎闺阁风度”,在主人怜惜女儿的怡红院栽种此花是再合适不过了。

宝玉对“女儿棠”所提的“红香”看似有点落俗,然而对于花来说,红与香是紧密相连的,合在一起更能体现花的娇娆与芬芳,红香减褪也最惹人叹怜,黛玉《葬花吟》开篇就有“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之句。若香断了,则红自然亦随之而消。

再来看芭蕉,其叶面为鲜绿色,有光泽,比作绿玉自然再恰当不过了,宝玉“面若春花,目如点漆”,北静王曾赞“名不虚传,果然如宝似玉”,“红香绿玉”之玉恰好与宝玉的清秀容颜及其项上的通灵美玉暗合,而少了一个“玉”字后,芭蕉犹绿,却缺少了如玉一般的光洁与润泽,精神气一下短了许多。

元妃对于大观园包括怡红院在内的四大院子尤其钟爱,命自己的爱弟各赋五言律一首。开始宝玉并不在意元妃的改动,写下“绿玉春犹卷”一句,经过宝钗的点拨后方如梦初醒,所咏《怡红快绿》如下:

深庭长日静,两两出婵娟。
绿蜡春犹卷,红妆夜未眠。
凭栏垂绛袖,倚石护青烟。
对立东风里,主人应解怜。

从诗中不难看出,芭蕉与“女儿棠”皆是静雅秀美,彼此之间又是何等灵犀相通,使人不禁联想起宝玉与黛玉相处时情切切意绵绵的动人情景。

围绕着“红香绿玉”的寓意红学界向来有多种看法,除了红香指黛玉,绿玉指宝玉外,还有四字都指黛玉之说,宝玉编耗子精偷香芋的故事时小耗子说过“我说你们没见世面,只认得这果子是香芋,却不知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而香玉正是红香绿玉的简称,我觉得这也可以说得通,但从怡红院蕉棠对植的意义上说还是欠妥。

从总体来说,“女儿棠”或者说“红香”代表着所有大观园的女儿,与她们的个性及命运紧密相连,在原著中曾多次出现。

如大观园女儿们最初成立的诗社就叫海棠诗社,第一次咏的花也是海棠花,黛玉“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的诗行是多么缠绵缱绻;群芳夜宴时,史湘云掣了海棠花签,题着“香梦沉酣”、“只恐夜深花睡去”;晴雯被撵走后,贾宝玉伤心欲绝,说上次院中海棠花死了半边就是警兆,袭人还发狠话说晴雯不配等等。

然“女儿棠”虽然可以代表所有的大观园儿女,但如果或说其中哪一个最有代表性,那么就非黛玉莫属了。先从外形来看,“女儿棠”的花色“红晕若施脂,轻弱似扶病”正是黛玉“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的真实写照。

李渔在《闲情偶寄》说过“相传秋海棠初无是花,因女子怀人不至,涕泣洒地,遂生此花,名为‘断肠花’。噫,同一泪也,洒之林中,即成斑竹,洒之地上,即生海棠,泪之为物神矣哉”,有关海棠花的传说不正对应了时常在潇湘馆涕泣的黛玉嘛!

据多位红学家分析考证,并非如高鹗所续的那样黛玉是在得知宝玉与宝钗成亲后吐血而亡,而是由于宝玉因不得已的原因离开了贾府,黛玉“怀人不至”,日夜思念宝玉,肝肠寸断,最终泪尽而去,1987版的电视剧正是演绎了这样的结局。

元妃把“红香绿玉”改成“怡红快绿”究竟预示着什么也有不同看法,我比较赞同“不祥之兆”说。

经过元妃改动之后“女儿棠”失其香,香既已失,红能久乎?而芭蕉一旦失去如玉的光泽,必然变得黯淡无光,如此一改,充满了不祥之兆,与《红楼梦》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主题相吻合,预示了无论是宝黛爱情,还是大观园的所有女儿们,最后注定没有好结果。

“红香绿玉”抹去了香与玉,正暗合香消玉殒的成语,从某种程度上也暗示了悲剧性的结局。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最新评论

相关分类

公众号+小程序

关于我们|欢迎投稿|版权申明|手机版|小黑屋|半夏书友会 ( 粤ICP备18065615号 )

半夏书友会:www.bxsyh.com,GMT+8, 2025-4-20 23:52

半夏书友会:一个传统文化爱好者社群,也是一家MCN机构

我们的愿景:让更多人感受传统文化之美,欢迎一起学习

返回顶部